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吉尼吉舍

吉尼吉舍

彝语音译,意为“冤家械斗”。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主家支之间的血族复仇。汉语俗称“打冤家”。※兹目和※诺伙贵族集团,利用家支组织的力量进行血族复仇,争夺土地、财物、奴隶,解决婚姻纠纷等。如某人亲属被杀或财物、奴隶被抢夺及婚姻关系上受欺凌等,则先告知家支头人,经同意后,召开家支会议,作出械斗决定,然后由毕摩作法,算出战斗“吉日”。出击前,派青年送木板令至敌方,以示挑战。应战者掷板于地,踩三脚,搁置石缝。两军对垒,※杂夸(勇士)挥刀舞剑,吼叫跳跃,形如战争舞,表示勇敢,以壮声威。近代使用枪炮后,改用不宣而战、突然袭击的方法。战斗一般持续一、两天。这种诺伙家支间或本家小支间的械斗,习惯上有一定的限度:目的不是消灭对方,亦非迫使其投降,只要敌方撤退示弱,能烧几座房子,抢些畜、粮,即算胜利而罢兵;双方尽量避免打死诺伙头人,因为事后赔“偿命金”要价太高,赔不起;打到一定程度,双方议和,虽不能消除冤仇,但可休战;战斗到双方精疲力竭、死伤太多时,妇女冲入战场,挥舞裙子以示停战,则立刻停止战斗,否则伤害了妇女,娘家势力会助一方参战,这是双方均惧怕的。械斗的结果,造成大量伤亡,较大规模的死伤可达数百人;严重破坏生产,田地荒芜,牲畜死亡;道路梁津破坏,交通断绝,商旅却步,贸易受阻;社会财富遭毁,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此外,诺伙奴隶主为掠夺土地和奴隶而发动的战争,亦称“打冤家”。一是诺伙家支或几个家支联合向兹目频繁进攻,把兹目赶到凉山边缘,夺取兹目所辖的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一是向凉山四周汉族和其他民族居住区出击,扩张地盘,掳掠大批人口为奴。后者造成了严重的民族隔阂和仇视。

猜你喜欢

  • 高庆裔

    ?—1137金初重臣。一作高庆绪。渤海人后裔。天会六年(1128),随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攻宋,为通事。军至山东曲阜,有人将掘孔子墓,他以孔子为古之大圣人,谏止,使阙里得全。七年九月,知云中(治今山西大

  • 禾泥

    古族名。今哈尼族。始出于元代文献。《元文类·招捕》:“至元十三年正月,罗匐甸官禾泥阿禾必招降。”《元史·张立道传》:“禾泥路大首领必思反。”罗匐甸即今元江,在哀牢山西麓。《元文类·招捕》还载:“江头江

  • 旺辰

    ?—1763清代蒙古王公。苏尼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札萨克多罗郡王※垂济恭咙第三子。雍正十年(1723),袭札萨克多罗郡王。乾隆八年(1743),赐乾清门行走。十六年(1751),授锡林郭勒盟副盟长。

  • 射鬼箭

    契丹特殊的习俗与刑罚。《辽史·国语解》:“凡帝亲征,服介胄,祭诸先帝,出则取死囚一人,置所向之方,乱矢射之,名射鬼箭,以祓不祥。及班师,则射所俘。后因为刑法之用。”《礼志》载之,归“皇帝亲征仪”;《刑

  • 乌林答胡土

    ?——1234金末将领。又作兀林答胡土、忽林答胡土。女真族。乌林答氏。正大八年(1231)以破虏都尉戍潼关,奉命援汴京(今开封),师至偃师,闻蒙古军已渡河,率部上少林寺,夺据太平顶御寨,纵军劫掠居民,

  • 宝鋆

    ?—1891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姓索绰络氏。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官实录馆纂修,侍讲学士,礼部、户部右侍郎,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咸丰八年(1858),宝泉局炉棚起火,请另购

  • 大钦茂

    ?—793渤海国第三世王。武王※大武艺嫡子。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父死,以长兄大都利行早卒,继王位。次年,改年号“大兴”。受唐封渤海郡王,仍嗣为左骁卫大将军(一作金吾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即位后,

  • 亦必儿·失必儿

    见“失必儿”(590页)。

  • 奥德玛发

    萨满教神祗之一。赫哲语音译,意为“吉星神”或“三星神”。又称“乌什卡”。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崇敬它,仅次于天神。神偶以木制,为1大2小的3个木偶。大的高不足1尺(一说约1尺半

  • 小陇拶

    原名溪赊罗撒。末代青唐王。※唃厮啰疏族※溪巴温子。宋元符二年(1099),因其兄青唐主※陇拶降宋,被青唐(今青海西宁)大首领篯罗结等拥立为新主,时人称之为小陇拶。同年,联结青唐本敦谷、鼎凌宗和省章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