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根据语言发生学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分为东西两大语群。东部语群有斯拉夫语族、印度语族、伊朗语族、达尔迪语族、亚美尼亚语族、波罗的语族;西部语群有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希腊语族、凯尔特语族。一些语族之下又有若干个语支。全语系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丹麦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印地语等60余种现代语言和数种已经消亡的语言。它们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南部和西部、美洲、大洋洲及非洲南部等世界许多地区,使用人口19亿多。中国属于这一语系的现代语言有塔吉克语和俄语。已经消亡的古焉耆语和古龟兹语,即所谓的吐火罗语,历史上也曾分布在中国的新疆一带。印欧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较为深入,各语言的亲属关系比较清楚。可以说,“语系”这个概念及历史比较语言等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就是在印欧语系诸语言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共同的基本词汇、共同的语音交替模式、各语言语法附加成分之间存在的语音对应关系等等都是这些语言亲属关系存在的依据。此外,它们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有较多清浊对立的塞音,擦音较少;w、y、r、l、m、n等响音既可以起元音作用,也可以起辅音作用;有词重音,但不像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那样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名词有性、数、格等范畴,但格的变化在不少语言中趋于简化;动词有人称、数、式、态等范畴,一些语言还有体的范畴;不少语言在数词的构成上相同或相近;词序和虚词的作用越来越大。总体上说,印欧语系语言在类型上虽属屈折语,但除少数语言外,多数语言屈折语的特点在逐渐减少,有些语言在向分析语类型转化。

猜你喜欢

  • 多尔济

    ①(?—1645)清代蒙古王公。阿巴噶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扬古岱卓哩克图子。号额齐格诺颜。初称阿噜蒙古。隶察哈尔部。后因不堪察哈尔林丹汗侵虐,徙牧漠北克鲁伦河流域依附

  • 秦长城遗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原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构筑愿因地而异,山上用石垒,平地用土夯。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地区,还保存着用石头垒的秦长城遗迹。赤峰以北的长城或石砌或土筑痕迹非常清楚。在奈曼旗、

  • 洛桑隆多尼玛

    1801—1861清代拉卜楞寺高僧。藏族。被确认为洛桑年智华之转世,于嘉庆十年(1805)迎请坐床,十二年(1807),在嘉木样前出家,十六年(1811),入经院学习。二十五年(1820)从贡塘·嘉贝

  • 狍头皮帽

    用狍子头皮制作的帽子,故名。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为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猎民传统狩猎用帽,分别称※“梅塔阿功”、※灭塔哈”、※“阔日布恩出”。制作不尽相同,详见各条。

  • 长河西

    地名。当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元至元十一年(1274),以长河两千户必剌充掠甲仗,聚众为乱,次年,副元帅覃澄率属众平之,建长河西管军万户府,设达鲁花赤1员,万户2员,隶属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

  • 土僚

    部分壮族旧称。自称布土,亦称土佬,意为“土人”,或“土著僚人”。分布于今广西、云南等地。元、明、清时,滇东南有花土僚、白土僚、黑土僚之分。以农耕稻作、击铜鼓、椎髻跣足、嗜犬肉、行犬祭等为共同特征,部分

  • 折逋阿喻丹

    ?—994宋代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部大首领。淳化二年(991),率本部首领贡于宋,开辟茶马互市场所。后,与党项人争夺卖马商道灵州路,上表宋朝,请求援助,以通朝贡。与宋保持友好往来,接受宋之封赐,官至

  • 理藩院则例

    书名。以后金天聪元年(1627)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处理蒙古事务陆续发布的152条法令汇编而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补充汇编成209条。嘉庆十六年(1811)理藩院尚书庆桂奏请修改,经3

  • 东汉时鄯善王。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与莎车王贤遣使向汉贡献,西域复通。二十一年(公元45年)与车师前王等共18国俱遣子入侍,献珍宝,请汉复置都护,以阻遏莎车之侵扰。未获允,侍子被遣还,乃致书

  • 典属国

    官名。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主司少数民族事务。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时为大鸿胪属官。北魏时复置。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