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

元代蒙古宫廷乐舞。简称天魔舞。中国南北各族交往频繁,音乐、舞蹈艺术互相融会,早在唐代就有此舞,王建《宫词》云:“十六天魔舞袖长”。后被喜爱歌舞的蒙古贵族收纳,元朝宫廷作为歌舞百戏之一,在宫廷饮宴中演出助兴,周伯琦《诈马行》赞之曰:“紫衣妙舞衣细绛,钧天合奏春融融”。再经元惠宗(顺帝)改编,更臻于完美,保留原有宫廷乐舞的柔美,注入蒙古族的健舞风格。元朝崇尚佛教,以盛饰美女16人,扮成菩萨相,称“十六天魔”,头戴象牙雕饰的佛冠,垂发数辫,身穿艳丽的大红长袖“合袖天衣”,金杂袄,腰系销金长短裙,肩披织金云肩,绕以柔软飘逸的艳色长帔(飘带),足登精致小巧的蒙古女式皮靴,手执“加巴刺班”法器,在“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等南北宫廷乐器的伴奏下,为首一人手执铃杵奏乐领唱,众人相和,边歌边舞,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如春风行云,飞天凌空,天女散花,落英缤纷,赏心悦目,如入仙境。元诗人张翥惊叹曰:“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步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因元惠宗沉溺于歌舞,生活腐化而失国,此舞亦被当作“亡国之音”而失传。后人宋讷惋叹云:“毡车尽载天魔去,唯有莺衔御苑花”。

猜你喜欢

  • 阿失

    元朝将领、勋戚。蒙古亦乞列思氏。※忽怜驸马之子。以英武著称,年15,随军征叛王乃颜。初尚宗室女撒儿塔陈公主。后随晋王甘麻剌及海山镇守漠北,讨叛王海都、笃哇。成宗大德五年(1301),配合诸军败叛军于哈

  • 唐时南诏王室称谓。《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新唐书·南蛮传》:“蛮谓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兵力相埒,各有君长,无统帅。”“王(诏)坐东向,其臣有所陈,以状言不称臣。王自称曰‘元

  • 蒙古勒津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明人译作满官嗔、满冠正、莽观镇、猛古振等,清代亦译作蒙郭勒津、蒙古尔济、蒙古真等。一说源于《蒙古秘史》中的忙豁勒真。明代,初见于《蒙古源流》中阿苏特部领主阿鲁台与瓦剌领主脱欢争霸时

  • 萧速撒

    ?—1077辽道宗朝大臣。又作萧素(索)。字秃鲁堇。契丹族。突吕不部人。性沉毅。兴宗时入仕。重熙(1032—1055)年间,累迁右护卫太保。十七年(1048),从耶律义先征蒲奴里叛,执叛首陶得里。二十

  • 赤年松赞

    吐蕃赞普。又作赤尼雅松赞或祥杜诺阿瑞。《唐书》称揭利失若。※拉托托日宁赞与诺萨芒波洁之子。其任赞普期间,雅隆部落经济有长足进步,据《拉达克王统记》载,牧地与农田相接,串连湖泊,引水、开沟渠;蓄水灌溉,

  • 田子甲

    唐宋时邕州羁縻州服兵役的农奴。最早见于北宋王安石《论邕州事宜》:“其选择管内丁壮事艺精强之人,与免诸般科率工役,则谓之田子甲,又谓之马前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谓:田子甲“言耕其田而为之甲士也”

  • 宗喀巴传

    书名。全称《世间怙主法王宗喀巴广传》。楚杰王却吉受西藏工布泰钦林寺学者之鼓励而撰。成书于1843—1845年。原书为拉萨木版。详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扎巴的一生(1357—1419)。有

  • 南诏靖王

    见“劝利晟”(398页)。

  • 高其位

    ?—1727清朝大臣。汉军镶黄旗人。初隶镶白旗,由笔帖式管佐领。康熙十二年(1673),随顺承郡王勒尔锦征吴三桂,署参领,驻防襄阳、谷城、南漳。二十八年(1689),袭其祖尚义二等轻车都尉。二十九、三

  • 顺阳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延祐七年(1320),仁宗次子兀都思不花由安王降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