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元世祖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拼音文字。忽必烈于至元六年(1269)颁发专门诏书推行。诏中称“蒙古新字”。时隔不久,于八年(1271)皇帝又下令改称“蒙古字”。史书称“蒙古国书(字)”或“元国书(字)”。近人或按其设计人称作“八思巴字”或按其字母形状特征称作“方体字”。八思巴字作为元朝一代国字,主要用在官方范围,元朝灭亡,逐渐被废弃。八思巴字由41个字母组成,多以藏文字母为基础,个别仿自梵文字母,少数为新造字母。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字母陆续有所增补,据现存资料归纳后增字母共有15个。字母形体多呈方形。八思巴字的书写单位是音节,但表音单位是音素。字母分元音和辅音。元音a不设专门字母,以依附于辅音字母(包括作介音的半元音字母)的零形式表示,即音节首(书写单位)的辅音或介音(i、u)后面不写其它元音字母时,就表示后面有元音a。字体主要有楷体和篆体,楷体多见于碑刻,篆体多见于官方印章。行序为自左向右,字序为自上而下。八思巴字的用途是“译写一切文字”(1269年颁行诏书语)。现存资料表明,它所译写的语言有蒙古语、汉语、藏语、梵语、维吾尔语等。译写各种语言时使用了两种不同译写原则。一种是按实际口语语音拼写,如译写蒙古语和汉语。另一种是按语言的书面形式转写,如译写藏语和梵语。以八思巴字形式留传后世的各种文献和文物,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在现存资料中,译写蒙古语和汉语的资料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书的原件和碑刻,官方印章、牌符、钱钞、图书文献等。八思巴字与汉语资料大多收录在《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资料汇编](1959)一书中;八思巴字蒙古语资料汇总于《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Ⅱ文献汇集一书里(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刊行,1991年)。于1991年10月,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又发现4份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原件,其中两份为护寺文书,另两份则是皇帝任命书,分别任命奔不招讨司的招讨使和亦思麻儿甘军民万户府的万户。此类文书的出现,为元代中央王朝和西藏地方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力的历史证据。

猜你喜欢

  • 腊都

    又作辣都,景颇语音译,即“老四”。“都”原意应为“点燃”或“煮”。景颇族传说时代人物之一。据说他发明了以竹片磨擦起火,其法是用竹块一片,挖一个小槽,槽中有小孔,孔上置火草,然后放在另一块竹片上来回磨擦

  • 西域琐谈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

  • 福建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少数民族地区军政机构名。隶浙江行省。辖境包括今福建全省。司置福州路(治今福建福州),统福州、建宁、泉州、兴化(今莆田)、邵武、延平、汀州、漳州8路。大德二年(1298)置。境内少数民族主要为畲族。

  • 阿力古多兀王

    见“阿力古多”(1219页)。

  • 李荫祖

    1629—1664清朝大臣。字绳武。朝鲜族。李氏。陕西提督李思忠次子。汉军正黄旗人。初授户部员外郎,三迁兵部侍郎。顺治十一年(1654),直隶灾,奉命与尚书巴哈纳等治赈。寻授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

  • 贞烈皇后

    见“述律平”(1348页)。

  • 阿土古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意为“善采捕者”。金代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完颜宗宁、夹谷守中皆本名阿土古。

  • 宣徽院

    官署名。源于唐代,设南北院使,以宦官担任,总领宫内诸司及三班内侍的名籍和郊祀、朝会、宴飨、供帐等事宜。五代和北宋因之,由大臣充院使,常以枢密院官兼任。南宋废置。辽、夏、金、元复置。辽朝北面官中置宣徽北

  • 阿戛阿堵瓦

    简称“戛堵”,景颇语音译,意为“地官”。旧时云南陇川邦瓦景颇族地区一种宗教职位名称。专门负责为“山官”(管辖一个或数个村寨的世袭首领)主持祭“地鬼”和祭“官庙”等祭礼。由“山官”任命,世袭,委任时“山

  • 黑鞑事略

    书名。南宋彭大雅撰,徐霆疏证。1卷。成书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彭、徐二人曾为南宋使节随员先后到达窝阔台汗庭,各据亲身闻见记录蒙古汗国状况,归后,各出所撰,以彭著为定本,间有不同,徐则加以疏证,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