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

明朝在东北所设朵颜、福余和泰宁三个蒙古卫的总称。亦称“朵颜三卫”。因该地居住有蒙古兀良哈人而得名。元代,※者勒蔑的后人率兀良哈人的一支跟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子额勒只带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今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并与东迁至肇州的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混合。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收降雄踞东北的纳哈出。翌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败亡,故元辽东诸部降明。二十二年(1389),明设泰宁、朵颜、福余三个羁縻卫,以故元辽王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海撒舅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隶大宁都司。永乐七年(1409),转隶奴儿干都司。三卫地初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以北,自怀山(大兴安岭东)至东金山(今怀德附近)。正统(1436—1449)间,逐渐南下,入大宁境(今西拉木伦河以南),朵颜卫居西南,泰宁卫居中,福余卫居东北。其地为进入北京、中原的门户,也是明朝进入大漠南北的要道之一,故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明朝建三卫以防蒙古南下,东西蒙古夺取三卫以临中原。东蒙古阿鲁台崛起,控制三卫。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出征阿鲁台,回师大败三卫于屈裂河(今归流河)。正统时,为瓦剌领主也先控制。正统十四年(1449),导也先大举南下,破明军于土木堡,俘英宗。也先卒后,又先后为东蒙古的毛里孩、亦思马因、达延汗、图们汗等控制。明末,被后金征服。三卫主要从事畜牧业,兼事狩猎和林业,南部地区有农耕,并修建有板升(房舍)。与明朝长期保持通贡互市关系,明朝给予一年两贡或三贡的特殊待遇。永乐三年(1405),明朝在开原、广宁专设三处马市与之互市。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辽东义州开设木市。

猜你喜欢

  • 塔尔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作塔儿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身”。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为中国藏传佛教六大名寺之一。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寺址所在之处,时人据其诞生日的神异传说,初在该地建莲聚塔。明嘉靖三

  • 蒙古语

    我国蒙古族使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蒙古国境内。使用人数约500万。中国境内蒙古语分为西部、中部、东北部

  • 成吉思汗史

    见“古代蒙古汗统大黄史”(444页)。

  • 汉人枢密院

    契丹王朝中央官署。又称“契丹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称:契丹官制特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侍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 明正宣慰司

    清代康(喀木)区藏族土司。驻打箭炉。元代在喀木地方分置长河西、鱼通、宇远3安抚司。明代废安抚司,合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康熙五年(1666),置明正宣慰司,三十九年(1700),西藏营官侵扰炉边

  • 斋桑淖尔

    即“烘和图池”(1927页)。

  • 鲁呼争立

    见“李胡争立”(1045页)。

  • 慢车土舍

    清代傣族土司。旧属临安府,在府西南140里。清顺治(1644—1661)间,元江傣、彝等族抗清,慢车土目刀冈随清军镇压,得授土舍世职。

  • 普宁寺

    ①藏传佛教寺庙。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郊。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政府为庆祝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迎接蒙古各部王公朝觐而建。庙座北面南,依山成势。形制融汉藏样式于一体。前部布列山门、碑亭3座,镌乾隆御制

  • 昭伯

    傣语音译。明代傣族麓川(治今云南瑞丽县)思氏地方政权中的军队指挥官。《百夷传》:“昭伯领百人”,相当于百夫长,其上有※昭纲(千夫长),再上为※昭录(万夫长);其下则有※昭哈斯(伍什长)、※昭准(什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