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央语支

仡央语支

或称仡央语群,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支之一。分布在我国贵州省中部、西部,云南省东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与之毗连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主要语言有仡佬语、拉基语、普标语、布央语、耶容语、木佬语等。这个语支与壮侗语族中其他几个语支的关系较远。在这些语言中,仡佬语有带鼻冠音的清塞音、塞擦音声母和pl、mpl、kl、 kl等复辅音声母,其它语言这些声母已经简化;多数语言仍保留小舌音声母q、qh;除布央语外,其他语言都有送气清塞音声母;只有普标语仍保留清鼻音和浊鼻音声母的对立。普标语、布央语和耶容语仍完整地保留塞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其他语言的韵母系统明显简化。有4至6个舒声调,普标、布央、耶容等还有2个至4个促声调。这些语言有比较多带前缀的词,前缀一般没有词汇意义。词类一般没有表示性、数、格、体、式、态等范畴的标志和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它们主要的语序是SVO,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表示数量的修饰成分放在中心成分前面外,其他修饰成分多在中心成分之后;状语有的在谓语前面,有的在谓语后面,否定副词修饰谓语时,除普标语和羿语已移到谓语的前面外,其他语言都放在谓语及其宾语的后面。除羿语外,仡央诸语言都有一套大致相同而与壮侗诸语言不同的基数词。这几种语言的同源词约在30%至40%之间(以200个最基本的词为基数进行统计,下同),它们和壮泰、侗水两语支的同源词一般在25%上下,而壮泰、侗水语言内部的同源词一般在45%至6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同源词的语音面貌比较一致,声、韵、调的对应关系也较整齐,而仡央语群和壮、侗等语言之间同源词的语音面貌差别相当大,对应关系不很明显,甚至连统一的调类也建立不起来。因此,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仡央语群可作为壮侗语族中独立性较大的一个语支。在仡央语支下面,可以再分仡拉(包括仡佬语、拉基语、羿语和木佬语)和央标(包括布央语、普标语和耶容语)两小支。

猜你喜欢

  • 片马抗英斗争

    清代云南傈僳族人民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片马等地的斗争。片马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高黎贡山西侧,元属云龙甸军民府,明属永昌府茶山土司,清代并入保山县登埂土司辖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

  • 官达色

    ?—1780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以前锋从征准噶尔,授蓝翎侍卫。准噶尔平,予云骑尉世职,迭迁副参领、云南顺云营参将。随经略大学士傅恒征缅甸,监铸炮,旋授健锐营前锋参领。乾隆三十六年(177

  • 宁贯娃

    景颇语音译,意为“总头领”。景颇族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当时居住在“阿桑龙布”,即“石岩洞”,传说该地在今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流域一带。教会人们使用各种石器工具,以竹筒、石锅烧水煮饭,用坚硬的络络草杆射杀

  • 小水貊

    见“梁貊”(2126页)。

  • 辽七帝实录

    书名。辽道宗(1055—1101)时官修。卷数不详。因顺次录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七帝事迹,故名。大安元年(1085)十一月成书。已佚。内容约为《辽皇朝实录》及《辽史》有关诸帝本纪之

  •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作“僮族”、“僮人”,亦称“撞丁”、“俍人”、“俍兵”、“土人”、“土丁”。自称“布壮”、“布越”、“布土”、“布侬”、“布沙”(沙人),“布曼”(意为“村人”)等。1952年统称

  • 西域图志

    见“钦定皇舆西域图志”(1670页)。

  • 禁公禁母

    解放前海南岛黎族地区被诬指能以法术咒人致病或致死的人。多为中老年人,男称“禁公”,女称“禁母”。据说前者禁人的做法是斩下鸡头或蛇头用树叶包裹起来,称“禁包”,对被禁的人点名道姓地念咒语,然后把“禁包”

  • 竹木坎副巡检司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其先坤儿布,明时授长官司职。清顺治九年(1652)降清。康熙十九年(1680),改副巡检司,颁给号纸,无印信。辖百户,不纳粮石。

  • 琦善

    约1790—1854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都统成德子。字静安。袭侯爵。嘉庆间,历任按察使、布政使、河南巡抚。任内,于南阳筑马营坝防汛,因堵御不速革职。道光五年(1825),擢两江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