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春

乌春

①温都部首领。女真族。居阿跋斯水(今牡丹江安图县至敦化县流段)一带。初以锻铁为业,后因岁欠,率部众归乌古迺(景祖),加入生女真部落联盟。既而乌古迺知其遇事果敢善断,命为本部长,送归旧部。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劾里钵(世祖)继任联盟长后,与跋黑联合反对劾里钵,拒绝劾里钵联姻结好之请,屡与完颜部作难。与完颜部争购加古部铁甲,扣留完颜部使者厮勒,并谓厮勒曰:“得甲则生,否则杀汝”。得甲后更无所惮。后与桓��、散达联合起兵进攻完颜部,因遇大雨,始作罢。继与斡勒部杯乃联合,举兵于度岭,进至苏素海甸(今黑龙江省尚志县马延镇东南,苇河、亮河一带),因遭颇剌淑(肃宗)火攻,兵败,杯乃被俘。后又以姑里甸(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至沙兰之间平原)兵100多人助纥石烈部腊醅、麻产反叛。腊醅兵败,被擒,麻产逃走,其援兵也多归于完颜部。寻为欢都败于斜堆(今吉林省蛟河县城及退博、新站之间三角地),不久死去。 ②达斡尔族民间诗歌的一种。达斡尔语、满语音译,亦作“舞春”、“午春”,意指叙事诗。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各地达斡尔人中,备受喜爱。出现于清代,初为口头创作,后多用满文传抄。朗诵、说唱均可。四句一段,每句皆押头韵,句与句对称,近似汉族律诗。每首短者十余段,一般为四五十段,长者达百余段。逢节日或农闲之夜,由识文或能背诵者说唱(每村几乎都有人会说唱),男女老幼围坐听。曲调基本固定,内容广泛,有反映生产活动的《放排》、《打鱼》、《农家苦》、《田园诗》,有赞扬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人物《少郎与岱夫》,有讽刺社会不良习俗的《戒酒》、《戒烟》、《戒财》,有记叙达斡尔人巡守祖国边疆的《额尔古纳、格尔毕齐巡边》,还有反映到蒙古草地参加庙会一路见闻的《甘珠尔庙会》等。1953年,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副旗长孟希舜从民间搜集到40首,用满文记音整理油印成册。 ③见“珲春厅”(1794页)。

猜你喜欢

  • 山洞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在今四川松潘境。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在其地置山洞簇长官司。永乐十二年(1414)十二月,长官司派人入朝贡马,赐钞、币、袭衣等物。正统七年(1442),因族人与麦匝、阿用族人一起

  • 飞

    参见“抛绣球”(1058页)。

  • 浇河

    郡名。古西羌所居。东晋时,后凉吕光置浇河郡。寻为南凉秃发乌孤所取。后入吐谷浑境。北周建德五年(576),移治黄河南浇河故城,改为廓州。隋大业初,复为浇河郡,寻亦废。故治在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东南。

  • 长川城

    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曹魏时,拓跋鲜卑部之拓跋力微因遭西部大人侵扰,属众离散,遂投依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与宾共攻西部,宾兵败失马,力微便以己所乘骏马给之。宾感其相助之恩,准其北居此地。北魏天兴二

  • 日东王

    唐大历十四年(779),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对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的封号。见“异牟寻”(932页)。

  • 刻木棒

    苗族用以刻上原始表意符号的木棒。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有开亲木及巫辞木二种。凡男女结亲,则在开亲木上刻有礼单,表明所索要的白银、骡马、水牛、花布、煮饭用的铜鼎罐、挑妈妈饭的箩筐、鸭、蛋、盐、茶、糖等的

  • 协领

    初称固山达(满语音译)。官名。清代驻防旗兵官之一。位列※城守尉之下、※防守尉之上,从三品。(1)专城官(一城中首席官):吉林将军兼辖之打牲乌拉城,宁古塔副都统兼辖之珲春,阿勒楚喀副都统兼辖之拉林,此3

  • 大宁川

    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一带,一说为宣化县境内。东晋咸和二年(327),拓跋纥那率军与后赵战于句注陉(今山西代县西北句注山)北,不利,迁居于此。北魏时属于郊甸范围之内。永兴五年(413),奚斤等破越勤倍尼部于

  • 末振将

    ?—前12或前11西汉时乌孙小昆弥(王)。※乌就屠孙,※安日弟。成帝鸿嘉四年(前17),兄安日为降民所杀,诸翎侯大乱,汉遣故金城太守段会宗为中郎将,安辑乌孙,立之为小昆弥。时大昆弥雌栗靡强,诸翎侯畏服

  • 白利土司屯月多吉

    明末康区甘孜北白利地区土司。又称白利屯月杰布。藏族。崇信本教,反对佛教,曾将萨嘉、格鲁、噶举、主巴、达垅巴及宁玛派等诸大德关入狱中,加以迫害,并以武力占领德格、邓柯、那雪六部、昌都及类乌齐等地,对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