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遗址及墓葬
战国时期鲜虞中山国的古城遗址及墓葬群。1974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乡)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古城遗址1处、墓葬30座、墓上建筑遗迹2处、车马坑2座、杂殉坑1座、葬船坑1座,出土文物19000余件。城址在三汲东部,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2公里以上,城墙分层夯筑,厚约27米。城内分布有战国时期的居住遗址和制陶、制骨、制铜铁器的作坊。据考证,城址为中山国的都城,即古灵寿城。城址内西北方有四座墓(3号墓、4号墓、5号墓、6号墓),附近均有车马坑,除5号墓外,其他三座都有陪葬墓,经出土文物确证,6号墓是中山王墓。城址以西分布有许多墓地,在中七汲村西有两座大墓(1号墓、2号墓),墓上及附近有建筑遗迹、陪葬墓、车马坑和其他坑穴。出土文物证明,1号墓为中山王的陵墓。遗址、墓葬群及众多出土文物为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仅1号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50余件铜器铭文,大量铭文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考古发掘证明,以鲜虞氏为核心的白狄于春秋末从陕北、晋西向东迁徙,进入太行山一带,并建立中山国。中山桓公从魏国统治下,迁都于灵寿。中山君时称王,雄居于战国列强中。白狄在与华夏交往中,从游牧走向定居,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接受儒家思想,采用华夏文字,并逐渐融合于华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