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旗
清代满洲八旗组织的序列。居下五旗之前。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世祖福临为加强对八旗的控制,重新调整八旗次序,定镶黄、正黄、正白诸旗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警卫宫禁,由皇帝亲自控制;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诸旗称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终清不变。上三旗的地位较下五旗为崇。参见“下五旗”(75页)。
清代满洲八旗组织的序列。居下五旗之前。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世祖福临为加强对八旗的控制,重新调整八旗次序,定镶黄、正黄、正白诸旗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警卫宫禁,由皇帝亲自控制;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诸旗称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终清不变。上三旗的地位较下五旗为崇。参见“下五旗”(75页)。
清同治年间新疆库车农民起义军官。新疆库车人。维吾尔族。同治三年(1864)六月,库车维吾尔族,回族人民反清起义爆发后,助被推为首领的胞弟热西丁和卓发动宗教战争,曾率兵攻占阿克苏、乌什,并进至阿图什、叶
唐时南诏行政中枢的总称。因共设九个衙署,故名。“爽”,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省”或后来的“部”。据《新唐书·南蛮传》载,其名称为:幕爽,管军兵;琮爽,管户籍;慈爽,管礼仪;罚爽,管刑法;劝爽,管人事、职官
藏语音译,意为“藏军司令部”。原西藏地方政府直属藏军最高指挥机关。直接管辖各兵营。设三品僧俗官员各一人主管,下设四至五品官员协理。僧官必由三大寺上层喇嘛札萨充任;俗官出自贵族子弟或由噶伦兼任。
见“锦台什”(2366页)。
官名。唐置,唐中期于禁军之6军中各置1人任之,位在大将军之下。西夏建国初于十二监军司内设之,以党项贵戚豪右领其职,分正、副。高一级称都统军。金代亦置统军司,督领军马,有统军使,副统军等官。
景颇族传说中始祖人物之一。当时以采集野果和用木棍打野兽充饥,不会用火,以树叶、树皮为衣。代表景颇族先人原始采集狩猎时代。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的传统发饰。亦名断发、剃发。据史载,一为成年男子的发饰,即将头发的周围剪短,将中间的长发挽为高髻,置于头顶;二为未婚姑娘的发饰,即将前额的头发剪短,让其下垂至眉间,称“刘海
突厥之一部。鄂尔浑突厥碑文作Qarlug。又译作歌罗禄、割鹿、哈剌鲁。内分3部:谋落(又称谋剌)、炽俟(又称婆匐)、踏实力,故又称三姓葛逻禄。首领号叶护,故又称三姓叶护。唐初,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
书名。元魏初(1232—1292)撰。5卷,初,弘州顺圣(今河北阳原东)人,字大初,一作太初,号青崖,因以名集。少辟中书省掾吏,被荐于朝,世祖忽必烈以其为故臣之子,授国史院编修,寻拜监察御史,官至南台
书名。原为藏文手抄本。未署撰者姓名。收在德国弗朗克1914—1926年所著两卷集英文版《印、藏古代文物》中的第2卷。前半部记载吐蕃王朝崩溃后,部分吐蕃王族逃往阿里、拉达克情况,但以阿里地区为主,着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