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陕西中学堂

陕西中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由西安游艺学塾扩建而成。丁士彬、端方先后任总办,吴廷锡、周茂诚、程伯诚相继任提调。丁信夫、萧开太、葛道殿任教习。以招本省贡生、监生、文童为主,兼及外省官商子弟。分三等,中学深通兼能究心时务及西政西学者,为上等;中学通而略知西学者,为中等;不通西学而文理清通年少质颖者,为次等。内课生一百四十名,另取外课生六十名。课程有经学、中外掌故、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年二十岁以下者须学一门外语。毕业生领有文凭者可为举人,升入大学堂。二十六年停办。

猜你喜欢

  • 刑名。或称决配、刺配、流配。即用杖责打犯人背部,刺面,然后发配指定地点服苦役。原为宽恕死罪而设,后成为常刑。宋代犯人被断配隶属军籍,称“配军”,罪重者刺面,轻者不刺面。发配地点有数等,北宋为沙门岛(在

  • 后魏

    后(後)即北朝之魏朝。为别于三国之魏国,史称“后魏”。参见“北魏”。

  • 西套蒙古

    又称西套厄鲁特。旧称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以北阿拉善厄鲁特、额济纳旧土尔扈特二旗为西套蒙古。阿拉善厄鲁特地处贺兰山地,至京师五千里。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该部首领和罗理请视四十九旗例编佐领,授扎萨克

  • 敷文阁

    宋代阁名。绍兴十年(1140)建,收藏徽宗御制文集等,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职。

  • 春秋齐邑。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旧县。《左传》哀公十一年(前484):“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即此。

  • 大沽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重要战役。(1)清咸丰八年四月八日(1858.5.20)英法联军舰艇二十六艘、官兵二千七百余人集结白河(即海河)口外,无理要求清军两小时内交出炮台,遭拒绝后即开始炮轰南、北炮台,清

  • 潘文勤公奏议

    书名。清潘祖荫撰。所辑奏议,对研究晚清时政、法律词讼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大理正

    官名。(1)即廷尉正。廷尉属官,掌平决讼狱。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为此称,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改为廷尉正,哀帝元寿二年(前1)再改。东汉献帝建安末,魏、吴初置,后复改为廷尉正。北魏亦曾称大

  • 项普略

    ?—1352亦名项奴儿、项明威。元末天完红巾军将领,白莲教徒。至正十二年(1352),领兵攻克饶州(今江西波阳)、信州(今江西上饶)、徽州(今安徽歙县)、杭州、湖州(今属浙江)等地,屡败元兵。所部纪律

  • 市井

    市场之俗称。其得名缘由有四说:(1)立市如造井之制。《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2)因井田以为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古)因井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