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①郎官泛称。战国至秦有郎中,为君王侍从近官,宿卫宫廷,参与谋议,备顾问差遣。西汉依职责不同,有郎中、中郎、外郎、侍郎、议郎等,无定员,多至千余人。皆隶郎中令,太初元年(前104)改隶光禄勋。诸侯王国亦置。职掌守卫皇宫殿廊门户,出充车骑扈从,备顾问应对,守卫陵园寝庙等。其来源有任子、赀选、军功、入财货等。武帝以后,察举盛行,被举为孝廉、明经者多通过对策为郎。因与皇帝关系密切,任职满一定期限即可迁补内外官职,为重要选官途径。又常奉皇帝差遣,给事于将军幕府、尚书、黄门、九卿等官署。东汉于光禄勋下设五官、左、右中郎将署,主管诸中郎、侍郎、郎中,实为储备官吏人才的机构,其郎官多达二千余人。尚书、黄门等机构则设专职郎官。魏、晋以来备侍从宿卫选官的郎官制度废除,尚书、中书、门下、秘书、著作等机构所设郎、郎中、侍郎皆为固定官职。唐、宋以后又以郎为散阶官名称,位次大夫。②春秋鲁邑。有二:一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左传》隐公元年(前722):“费伯帅师城郎”,即此。一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北。《左传》庄公十年(前684):“齐师、宋师次于郎”,即此。

猜你喜欢

  • 官渡

    地名。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临官渡水得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破袁绍于官渡,即此。《后汉书·袁绍传》作“官度”。

  • 掌宾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仪局。员二人,从九品,唐改正八品。为司宾、典宾之佐,协掌宾客参见、朝会引导、宴会赐赉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后归其职于宦官。

  • 佛祖历代通载

    历(歷)书名。简称《佛祖通载》。元临济宗沙门念常撰。原二十二卷,明北藏分作三十六卷,内容依旧,后多从之。念常(1282—?),号梅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至治三年(1323)入大都(今北京),缮写金

  • 省元

    科场称谓。宋代科举礼部试第一名。亦称省魁。开宝八年(975),殿试礼部奏名举人,重定名次,始与状元有别。殿试唱名时,如过第三次尚未呼及,可越众声明,虽成绩在下等,亦可升甲,或升至第一甲。若皇帝因丧停殿

  • 太子仆丞

    仆(僕)官名。秦置,汉沿置,佐太子仆掌东宫车马诸务。三国魏、南朝梁亦置。北魏定为从八品下。北齐置为太子仆寺次官,员一人,从八品下。隋唐皆掌判寺事,隋从八品下,唐从七品上,掌东宫马畜刍粟。宋存其名而罕除

  • 西亳

    又名尸乡。商“三亳”之一。见“亳”。

  • 梁弥承

    南北朝时宕昌羌首领。南齐永明六年488)宕昌王梁弥颉死后袭位,齐任之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封宕昌王,并赐《五经》、《集注论》各一部。

  • 司吹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笙师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掌竽、笙、埙、箫等吹奏乐器的演奏及其人员管理。正二命。下

  • ①防卫所用的木栅。②宋代设置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或县。岭南左、右江地区有太平等寨,统领州县。明亦置。奴儿干都司下有黑龙江忽里平寨,属羁縻卫所,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

  • 王景

    ①东汉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字仲通。博览群书,通天文、术数,尤精于水利。明帝时,受命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浚仪渠。永平十二年(69),又主持治理河患。发卒数十万,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