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赎刑

赎刑

指古代犯人用财物代替和抵销其刑罚的制度。赎刑由来已久。《尚书·舜典》有“金作赎刑”。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曾制重罪赎以犀甲,轻罪赎以盾。《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赎黥、赎耐、赎迁等规定。汉惠帝时规定,买爵三十级(一级值钱二千)可以免除死刑。汉武帝时赎死罪事例颇多,但非常法。至东汉时才渐成定制。汉明帝下诏:“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并规定各种罪行赎免的缣帛数。经魏、晋、南北朝至隋,进一步沿用。唐代法律规定尤为详尽。凡属应议、应请、应减人员及九品以上官,以及七品以上官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的,均可用铜赎罪,但犯五流者不准。宋代有赎铜之制,犯罪官员可以铜赎罪。规定笞十下,赎铜一斤,至五十下五斤;杖六十下,六斤,至一百五十斤。徒、流、绞、斩也各有规定。纳铜期限因罪轻重而长短不一,遇赦可免纳。至明代,颁行赎例规定笞、杖、徒、流等刑罚纳赎的具体折算办法,如宣德二年(1427)赎例规定,笞杖罪囚,每十赎钞二十贯。分作工、运囚粮、运灰、运砖、运水和炭、赎米、赎钱各类方式亦均可折银。清代赎刑有三:一为纳赎,以军民犯公罪和生员以上犯轻罪为限。事实上,官员犯笞、杖、徒、流及杂死罪等一般均可以赎罪;贪赃、真犯死罪、十恶、常赦所不原,干名犯义,受财故纵,奸、盗、杀伤人等均不许赎。无财力赎者,照原判执行。二为收赎。适用于老幼废疾、天文生。妇女犯徒刑罪也可按规定赎罪。三为赎罪。适用于官员正妻,照例不能执行笞杖等等的罪犯。除以上三种赎刑外,又有捐赎。历代赎罪财物,最初用铜,汉时用粟、缣,改以黄金计价。晋和南朝宋、齐兼用金、绢,唐、宋用铜。辽时赎铜输钱,金代得以马牛杂物代铜,元用中统钞,明代一度纳钱纳马,后来纳钞、纳钱、纳米相辅而行。清用银两。

猜你喜欢

  • 点检雷同官

    官名。宋代科举考试中专设之官。理宗后,各级科举考试时,举人私相抄袭,或抄古作,或袭老儒预制,极多雷同,故在礼部试和国子监解试时,各增点检雷同官一员,凡雷同试卷,即与黜落。后以贡院参详等官皆兼考校雷同试

  • 曹咎

    ?—前203秦朝末年人。曾任蕲狱掾,与项梁有旧交。楚汉战争时,为楚大司马,封海春侯。公元前204年,项羽命其坚守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后在汉军挑战下,贸然出击,兵渡汜水,为汉军所袭,遂自杀。

  • 昭信局

    清末发行内债机构。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为偿还《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应右中允黄思永奏请,谕准发行“昭信股票”一万万两。户部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遴选司员办理公债发行及偿还事宜。同年七月

  • 鸦片战争

    清道光二十至二十二年(1840—1842)英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因由鸦片引起,史称“鸦片战争”。从十八世纪后期起,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中的逆差,向中国大量销售鸦片以牟取暴利。烟毒泛滥,引起中国白银外

  • 香港通报

    报纸名。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99.2.2)在香港创刊。日报。张筱村主办。与广州《岭海报》合作编辑,后者负责编羊城新闻、货价及辕抄牌示;本报负责编上谕、奏稿、论说、专件、京都及国内外新闻,

  • 兵车之会

    春秋时诸侯为从事战争而相会,以此来阻止征伐。《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记齐桓公有“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

  • 官书局

    清末教学编译机构。光绪二十一年底(1896年初),清廷将强学书局改为官书局,隶总理衙门。孙家鼐任管理大臣,奏定开办章程七项:藏书籍、刊书籍、备仪器、广教肄、筹经费、分职掌、刊印信。延聘通晓中西学问之洋

  • 鲍叔牙

    一称鲍叔,或称鲍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少时与管仲友善。齐襄公时,为公子小白之傅。齐内乱时,随小白出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出奔鲁。后齐襄公被杀,小白与纠争先回齐夺位。鲁发兵送纠,于途中使管仲阻小白,以箭射之,

  • 缎库

    清代内务府广储司所属六库之一。掌储缎、纱、绸、绫、绢、布等物。置郎中二人(兼司衣、茶二库),员外郎三人,六品司库一人,无品级副司库二人及库使若干。库藏之出纳,按月缮折,送司核对并呈府堂奏销。

  • 董守训

    元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董士恭次子。至正十年(1250),任中书工部司程。后任至岭北行省参议。二十七年,升中书参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