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古代吐蕃大臣。原指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一作论逋,即相。有大论(大相,一作论茞),小论(小相),内大论(内大相,一作论莽热)、纰论之分。均由吐蕃贵族充任,掌握行政、军事、外交等事务。

猜你喜欢

  • 管天下

    南宋人。绍兴十三年(1143)至十六年间,与伍黑龙、满山红、何白旗等在江西、福建、广南三路交界处率众起事,有众数十百部,每部数十至数千人,活动于虔、梅、漳、泉、汀、南剑州及邵武、建昌军等地。绍兴十五年

  • 统制

    官名。南宋屯驻大军的各军、各部统兵官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等名目。各军往往设统制一员、统领二员。元明未置。清末新设陆军中设有统制官,为陆军中一镇(师)之长官,正二品,掌领全镇军务

  • 阿芋路

    古部落名。《新唐书·南蛮传》所载乌蛮七部落之一。《蛮书》卷一称其在鲁望,依山而居。鲁望即今云南鲁甸县。宋时名乌蒙蛮,与今云南彝族有渊源关系。

  • 省卷

    科举考试用语。亦称公卷。唐时科举考试前,举子须将平时所撰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礼部,以作参考。因礼部属尚书省,故称。五代因袭唐制。后周显德二年(955),窦仪奏请省卷纳五卷以上,诗、赋、论各一卷,余为杂文

  • 右拾遗

    官名。唐垂拱元年(685)始置,属中书省,员二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天授二年(691)增至五人,后除授渐滥,故有“拾遗平斗量”之讥。宋初沿置,多别领中外职任,不专任谏职。端拱元年(988)改名右正

  • 丽仪

    辽妃嫔称号。

  • 理匦使

    使职名。匦即匣。唐垂拱二年(686),铸四铜柜(匦)列于朝堂:青匦名“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名“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名“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名“通玄”,在

  • 充庭车

    朝会仪式。即将皇帝乘舆及所用器物陈设于庭。《后汉书·安帝纪》:“(永初)四年春正月元日,会,彻乐,不陈充庭车。”李贤注:“每大朝会,为陈乘舆法物车辇于庭,故曰充庭车也。以年饥,故不陈。”

  • 载洵

    1886—1949清宗室。光绪帝弟。清光绪十五年(1889)晋辅国公,次年又晋镇国公。二十八年袭贝勒,三十四年加郡王衔。宣统元年(1909)任筹办海军大臣,并赴欧美考察海军。次年授海军部大臣。辛亥革命

  • 袁真

    ?—370东晋人。初为庐江太守。永和六年(350),攻冉魏,克合肥,俘南蛮校尉桑垣。进龙骧将军,十一年,持节诣洛阳,修五陵。转西中郎将,监护豫、司、并、冀四州,豫州刺史,镇汝南,运米五万斛馈洛阳。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