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蚕桑萃编

蚕桑萃编

书名。清卫杰撰。杰,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在保定蚕桑局任职期间撰写此书。十三卷。是一部较全面地总结概括蚕桑农政的农业参考书。包括:(一)“稽古”(历代诏制类、历代劝课类);(二)“桑政”(辨土类、辨水类、论耕类、桑种类、辨叶类、辨畦类、祷雨类、种椹类、辨栽类、移栽类、压插类、接博类、浇灌类、培壅类、耘锄类、修剪类、护桑类、治虫类、兼种类);(三)“蚕政”(蚕始类、蚕性类、蚕室类、蚕具类、蚕料类、蚕饲类、采叶类、审候类、易器类、留子类、浴子类、生蚁类、收蚁类、育蚁类、头眠类、 二眠类、三眠类、大眠类、上簇类、摘茧类);(四)“缫政”(缫茧类、缫具类、制茧类、煮丝类);(五)“纺政”(纺络类、纺器类、水纺类、旱纺类);(六)“染政”(染始类、染练类、料物类、色泽类);(七)“织政”(机具类、工艺类、经纬类、养樗蚕织粗细附、缎绸类);(八)“绵谱”(茧馀类、制绵类);(九)“线谱”(茧绒类、抽线类);(十)“花谱”(花卉类、花纹类);(十一)“图谱(一)”(桑器图类、蚕器图类、纺织器图类);(十二)“图谱(二)”(桑图咏类、蚕图咏类、纺织图咏类);(十三)“图谱(三)”(豳风图咏类、四时图咏类);卷首有“纶音”。该书较全面地记载了从栽桑养蚕到织染成布全过程的各工序,并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工艺,都分别予以描述、说明,对推广普及中国农桑技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 毕锵

    1517—1608明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字廷鸣,号松坡。嘉靖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南京户部右侍郎。万历二年(1574)迁刑部右侍郎,改户部,总督仓场。四年进南京户部尚书。十三年官至户部尚书。以疏

  • 史墙盘

    西周共王时的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村。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方唇,圆腹,附耳,圈足。腹饰重冠长鸟纹,圈足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盘内底有铭文二百八十四字,内容分

  • 王昭禹

    北宋徽、钦时人,字光远。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列其名于杨时后。著有《周礼详解》,因当时王安石《三经新义》列在学官,故多循安石“新义”而不改。然其发明义旨,则有与安石“新义”不尽同;阐发经义,有足订

  • 山公启事

    奏议名。晋武帝时,山涛自吏部郎迁至吏部尚书,典选十余年,每一官缺,辄择才资可为者启拟数人,得诏旨所向,然后显奏之。山涛甄拔人物,各作品鉴而奏之,时称“山公启事”,后亦称“山涛启事”。《隋书·经籍志》总

  • 杜松

    ?—1619明延安卫(今陕西延安)人,原籍昆山(今属江苏),字来清。由舍人从军,累功为宁夏守备,迁东路副总兵。寻起孤山副总兵,擢都督佥事。万历三十六年(1608)镇辽东。时蓟辽多事,令以总兵官镇山海关

  • 弦高

    春秋时郑国商人。郑穆公元年(前627),往周经商过滑(今河南偃师东南),遇袭郑之秦军,他假托君(郑穆公)名用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以示郑已知其军情,同时派人回郑告急。秦帅孟明以为郑已有备,遂领兵

  • 地官尚书

    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户部为地官,户部尚书为地官尚书。神龙元年(705),复原名。

  • 萧宝寅

    486—530寅一作夤。南朝齐宗室。字智亮。齐东昏侯同母弟。建武初,封建安郡王。中兴元年(501),改封鄱阳王。二年,梁王萧衍将杀齐诸王,遂奔魏。次年受命攻梁,无功。尚南阳长公主。永平四年(511),

  • 典农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兴办屯田,各郡国有屯田者置,掌屯田事务,管理所部吏民,属大司农。郡国太守、内史不得干预其事务。可派遣上计吏,并通贡举,同于郡、国。秩二千石。部内亦常设军兵。属官有

  • 永徽律

    唐高宗时制定的刑律。永徽初,高宗令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等修定律、令、格、式,永徽二年(651)颁行之,律仍为十二卷。三年,又令长孙无忌等与通晓法律者共十九人撰《律疏》三十卷,作为对律文的解释。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