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蒙古族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人口4802407人(1990年)。操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三种方言。使用回鹘式蒙文,经历代改革,规范为现在的蒙古文。元代曾一度推行过八思巴字。十七世纪中,卫拉特高僧咱雅班第达在蒙古文基础上创托忒文,在今新疆蒙古族中通用。其族源与中国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关。“蒙古”最初为一个部的自称,为唐代室韦的一支,《旧唐书》称为蒙兀室韦,居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迁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一带,发展为许多部。十二世纪末,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于1206年建蒙古国,自此以“蒙古”为族称,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蒙古贵族又在中国西部、中亚和东欧等地建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汗国。忽必烈平大理国,招降吐蕃诸部,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明代,蒙古地区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史称为鞑靼、瓦刺、兀良合三卫等。鞑靼部形成六万户,分左、右翼,分布于大漠南北。漠西的瓦刺渐分为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清代统一后,建“盟旗制度”,分封蒙古王公,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近代蒙古族掀起了强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又先后建立三个自治州、七个自治县。蒙古族以游牧为主,自明代后期以后,农业、手工业开始发展,部分人开始定居。家庭为一夫一妻制,父母从幼子而居。古代盛行萨满教,元代蒙古宫廷曾引入藏传佛教,封藏僧为帝师,但未在民间流行。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风行蒙古,寺庙林立。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曾创作了《蒙古秘史》、《俺答汗传》、《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优秀历史著作。其文学、绘画、服饰、音乐、歌舞独具一格。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等。

猜你喜欢

  • 地涩

    兵用防御器具。以逆须钉布板上,板厚三寸,长宽约三、二尺。布于路上,阻敌人马前进。地涩

  • 桓冲

    328—384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龙亢集)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有武干,除鹰扬将军、镇蛮护军、西阳太守。从其兄温攻战有功,迁义城、新野二郡太守,镇襄阳(今属湖北)。又从温破姚襄,进号征虏将军

  • 南明

    明亡后,其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史称南明。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弘光政权(1644—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所建隆武政权(1645—1646);鲁王朱以海在绍兴所建鲁王监国政权(1645—165

  • 左屯卫大将军

    官名。隋大业三年(607)改左领军府为左屯卫,置大将军一人为长官,正三品,总其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龙朔二年(662),改名左威卫大将军。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复名左屯卫大将军。北宋沿置,为环卫官

  • 黄龙城

    即龙城。见《宋书·东夷高句骊国传》及《水经·大辽水注》。在今辽宁朝阳市。十六国北燕建都于此。南朝宋称为黄龙国。参见“龙城②”。

  • 华英书院

    学校名。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立于上海。二十四年,为纪念来华传教士麦都思,改校名为麦伦书院。由英人包克私为第一任校长。以造就“基督化人格”的青年为宗旨。内设英文、汉文两部,分正馆

  • 王霸

    ①(?—59)东汉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字元伯。少为狱吏。昆阳之战时,随刘秀袭破王寻所部新莽军。又至河北,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刘秀称帝后,更封富波侯。与诸将破苏茂,平河南,击卢芳,数有

  • 汉末英雄记

    书名。三国魏王粲撰。十卷。记述东汉末年人物的传记。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称《王粲英雄记》,编在《汉学堂丛书》,辑录曹操至张俭凡五十五人的简单事迹各一则或二三则,其中以辑录吕布、公孙瓒、袁绍三人的事迹较

  • 司武

    ①官名。春秋宋国置。一说为司马别称。《左传·襄公六年》:“司武而梏于朝,难以胜矣。”杜预注:“司武,司马。”杨伯峻注:“司武即司马。武、马,古同音,且宋国司马之职掌武事。”②官署名。北周置。属夏官府。

  • 硕人

    命妇封号名。北宋政和二年(1112)置,以赐侍郎以上官员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