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莨纱

莨纱

又称香云纱。将已精练的丝织品,用薯莨块茎浸出液进行染整加工,采用平纹坯绸加工的,称为栲绸;采用纱类坯绸加工的产品之一,亦称香云纱。适于作夏季服装材料,是中国南方著名纺织品特产。加工方法,相传是将薯莨磨成小粒,经多次浸渍,分次滤出浓淡的棕色液体,再加以混合使用。其有效成分为鞣质,是复杂的儿茶酚类化合物缩合体,不被水解。需经精练、洒液、媒染、浸渍、定幅等工序。工艺历史悠久,东晋太宁二年(324)广州西郊大刀山墓中,发现有经薯莨整理的麻织物。古代还用于染制渔网和处理罾布,以增加渔网的泻水性和使罾布劲爽。现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民间还将靛蓝染色的棉布,用薯莨汁液处理,以易洗和增加耐晒牢度。

猜你喜欢

  • 假钺

    钺是一种专用于帝王仪仗的斧状兵器,假钺为东汉末、三国时期帝王特赐给大臣的一种待遇。受此号者拥有生杀大权。

  • 散馆

    官制用语。明清指翰林院庶吉士肄业期满后,不留翰林院而正式任官吏之称。

  •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

    书名。近人康有为撰。十一卷,附《发凡》一卷。康氏认为《春秋》为孔子笔削鲁史,寓微言大义而成。《左传》则刘歆改《国语》伪造。二千年来《左传》行,而《公羊传》、《谷梁传》废,致使孔子真意乖绝。乃推《公羊传

  • 忽都剌

    又译忽图刺。蒙古部落首领。成吉思汗之叔祖,葛不律子。曾被蒙古近亲各部推举为首领,继咸补海为汗,多次率部与塔塔儿及金朝作战。

  •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书名。又名《王静安先生遗书》。近人王国维(号静安)撰,赵万里等编辑。凡四函,一百零四卷。系在其最初著作合集《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基础上增删而成。收入王氏遗著四十三种,包括早年哲学著作论文集《静安文集》,

  • 蒙古国子监

    官署名。元至元十四年(1277)设,掌管蒙古国子学。隶蒙古翰林院,秩从三品。设祭酒一员,从三品;司业二员,正五品;监丞一员,正六品。

  • 棉花图

    书名。清方观承主编。撰于乾隆三十年(1765)。是关于棉花种植、纺织技术的图谱。共有图十六幅。内容包括:播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

  • 皮氏

    战国魏邑。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史记·秦本纪》:惠文君九年(前329)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前307):“秦公孙爰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均即此。秦置县。

  • ①古地名。一作耿。商代国都。《世本》:“祖乙迁于耿。”《史记·殷本纪》作“邢”。其地主要有三说:《帝王世纪》:“殷祖乙徙耿,为河所毁,今河东皮氏耿乡是也。”在今山西河津市东南;王国维《说耿》以为在邢丘

  • 酒正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酒正置,天宫府膳部中大夫属官,员二人,掌供御及祭祀用酒的酿制和保管。正二命。下设酒正下士以佐之。北周沿置。隋开皇元年(581)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