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竹索桥

竹索桥

索桥的一种。以竹索悬挂于两岸当桥。竹索古作“筰”,亦通“笮”。是继藤索桥之后出现的桥。公元前三世纪已有竹索桥,秦取西蜀,李冰造七桥,其一便是笮桥。自《汉书》后的众多古籍图书中,称笮者,均指藤桥或竹索桥。四川省都江堰市西的古珠浦桥(安澜桥)最为著名。

猜你喜欢

  • 京张铁路

    北京至张家口铁路。为中国以本国人才及财力自造的第一条铁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即有商人请求商办,不获允。后采袁世凯、胡燏棻议,以关内外铁路余利官办。三十一年命陈昭常开办局务,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

  •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昭公二十三年(前519):晋执叔孙婼,“乃馆诸箕”,皆即此。一说狄乃白狄,白狄在西河,渡河伐晋,箕

  • 礼学馆

    官署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礼部、学部奏准设立。掌分门编订变政后士庶通行之礼。由礼部官员充当提调,司提点馆中一切事宜。并制订礼学馆章程,规定管理规则、编辑宗旨等。另有总校、分校、统计、编纂等官。

  • 因木望山

    古代算学名题。出自《九章算术》勾股章第二十三题。用木目测山高之法。以木高减人目高作为勾的比率,以人至木的距离作为股的比率,山至木的距离作为已知股。用勾的比率乘已知股,除以股的比率,即得勾,与木高相加,

  • 明器

    用以随葬的器物模型。以竹、木、陶等仿实用器具制成。《礼记·檀弓上》:“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据考古发掘,西周以前的墓葬未见有用明器者,战国始有非实用的仿铜陶礼器,又有陶俑、木俑等,当即明器。及至汉代,

  • 鸱之塞

    一作鸿之塞或鸿上关。战国中山国关隘名,后入赵。即今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汉置常山关。

  • 雄义将军

    官名。将军名号。南朝梁置。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四班,班阶最高,拟车骑将军;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车骑将军等号。

  • 御士

    官名。春秋楚、宋、吴等国置。君王侍卫武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每见之,必泣。”

  • 眉州

    西魏废帝二年(553)平蜀,三年改青州置,“因峨眉山为名”(《元和郡县志》)。治齐通县(隋改通义县,宋改眉山县。今眉山县)。大业初废。唐武德二年(619)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通义郡,乾元元年(

  • 约特千遗址

    新疆古城遗址。在今和田西10公里处。主要为一洼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文化遗物深埋于3—6米厚的冲积层下。1949年前出土大量金页、金箔花形饰片、小金鸭、佛像、附饰动物形象的陶器及人形陶饰、玉石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