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盐引

盐引

宋以后历代政府印制、颁发的支取及运销食盐之凭证。亦为政府及盐商垄断食盐产销之依据。宋初行折中法,销盐凭证称“交引”。庆历八年(1048)改行钞法,遂称“盐钞”。政和三年(1113)蔡京改行引法,始称“盐引”。金代行钞引法,各盐司分别以袋、席、石为单位,若干袋、席、石为一套,套以盐钞为凭证,袋、席、石以盐引为凭证。销盐时必须钞、引、公据(盐司证明)三者俱备。元代统一制度,以四百斤为一袋,废盐钞,只保留盐引,每袋一引。商人向盐运司(或户部)纳钱钞,换取盐引,再到盐场(或盐仓)领盐,转运各地。销售时商人必须先将盐引送交地方官府检验,才能发卖。盐卖出后五天之内将盐引上交地方官府注销。盐引由户部印造,设局发卖,上面注明商人姓名和指定交盐的盐场(或盐仓)。私造盐引要判处死刑,抄没家产。明代由内府镌铸铜版印刷,颁发盐运司。初行开中制,商人纳粮边卫,从边卫领取,再赴盐场支盐。后改为纳银,纳银后从盐司领取。明后期改行纲法,遂渐成盐商垄断食盐专利之*窝本。清代由户部宝泉局用铜版统一印刷,由各地盐务官员或转运司赴部领取,再发引、收课于盐商。清代盐引有多种名目:从每引包括盐斤数量上分为大引和小引;从运销途程上分为水引和陆引;从定量配销上分为正引和余引;从行销方式上分为肩引和住引;从发引时间上分为新引和旧引;从途程远近、纳课轻重上又分为纲引和食引等。盐商领引纳课,沿途盐卡凭引盘查收税。盐商按盐引指定之引地(又称引岸,即专卖区)行销。引盐销完后,将残引上缴官府,查验注销。

猜你喜欢

  • 太子左右宗卫率

    官名。隋代置,掌统宗人侍卫太子,员各一人,正四品上。大业三年(607)改为太子左、右武侍率。唐武德五年(622)复置,为左、右宗卫率府长官。龙朔二年(662)改名为太子左、右司御率,神龙元年(705)

  • 郭贽

    935—1010北宋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仲仪,一作少仪。乾德进士。事太宗于藩邸。太平兴国初,擢著作佐郎,兼皇子侍讲。迁中书舍人,屡同知贡举,领京朝官差遣院。太平兴国七年(982),参知政事。八

  • 宪台通纪

    书名。元赵承禧编撰。二十四卷。承禧字宗吉,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历官监察御史。书成于顺帝至元二年(1336),记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至顺帝至元二年御史台事。当时曾开板印行,早佚。《永乐大典》“臺

  • 铎舞

    魏、晋、南北朝盛行舞蹈之一。铎,即大铃。舞时振铎鸣金,声和八音,身不虚动,手不徒举。晋时,傅玄曾作《铎舞曲》,歌词有《云门》、《咸池》、《韶舞》、《夏》、《濩》等五首。该舞多用于宴享,舞者人数无定,以

  • 澹台灭明

    前512—?春秋末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灭明,字子羽。孔子学生。貌丑陋而品行端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其:“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曾任鲁国大夫,后南游至江淮,弟子从者达三百人,定居于

  • 无为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军置。治今安徽无为县,辖境同宋无为军。二十八年降为州。

  • 左右近侍

    官名。十六国时代王拓跋什翼犍于建国二年(339)始置,无定员,有时至百人。掌侍值宫廷,传宣诏命。皆以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中仪貌端庄、机辨才干者应选。至北魏道武帝时,已改称侍官。天赐四年(407)五月

  • 别失八里

    古西域地名。突厥语,意为五城。粟特语作Pandjikath,意亦同。初见于鄂尔浑突厥文碑,指唐北庭都护府一带。《旧唐书·地理志三》:金满,“胡故庭有五城,俗号‘五城之地’”。《突厥语大辞典》载五城为:

  • 孙蕡

    1334—1389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洪武三年(1370)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主簿,召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九年后,遣监祀四川,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为苏州经历,谪戍辽东。为蓝

  • 封椿钱

    明初俗语。指军士赴卫所时,宗族为其所治之衣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