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漳水十二渠

漳水十二渠

又称漳渠、西门渠、引漳十二渠。中国北方最早的引水灌溉大型渠系工程。位于今河南安阳北,河北临漳西南。始建于战国时期,以漳河为水源。当时灌区在漳河南岸,属魏国邺县(今临漳西南)。《史记》等古籍记为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创建。《吕氏春秋》和《汉书》则记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所修。后人调和二说,认为“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渠首在邺西十八里,渠首以下二十里河段内有拦河低溢流堰十二道,于南岸各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形成十二条干渠。当时灌区面积约十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引灌后可以落淤肥田。据汉代记载,亩产较修渠前提高八倍以上,邺地因而富饶。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大修渠堰,改称天井堰。灌区在邺城南,大约在今安阳、临漳、魏县的西南及南部。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单一渠首,称天平渠,灌区亦较大。后亦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北20公里余的漳河南岸。以后历代都有改建和维修。唐咸亨三年(672)复修天平渠,并扩建分支,灌区达千顷以上。清代、民国时期都有修治记载。直到1959年修漳河丘城水库,自库区开渠引水,灌田数百万亩,取代了古灌渠。

猜你喜欢

  • 呼揭

    见“乌揭”。

  • 妥欢帖木尔

    妥欢贴睦尔的异译。即“元顺帝”。

  • 永丹

    吐蕃达磨赞普子。又译云丹。即“乞离胡”。

  • 猴井

    一种畜力机械汲水方法。清光绪十九年(1893)陕西泾阳县民创造。其法:度井深浅,如深四丈,则两井相去四丈。井各置一滑车,绠长八丈,两头各系桶,一桶入此端之井,一桶入彼端之井,绳之中间系牛马拽之。牛马往

  • 加派

    于额定赋税钱粮之外多征收之部分,谓之加派。历代加派名目甚多,如明末之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加派,清代之提甲、增耗等。

  • 吕大防

    1027—1097北宋京兆蓝田(今属陕西)人,字微仲。皇祐进士。历任知县、知州。哲宗立,召为翰林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范纯仁、刘挚执政,废新法。修《神宗实录》。哲宗亲政后,屡遭贬,死于虔州(今

  • 和尚功德司

    官署名。亦称住家功德司。西夏管理佛教事务的三功德司之一。掌全境僧人事。属二品。与出家功德司共有六国师为正使,另有四副使、六通判、六承旨。

  • 养蒙集

    书名。元张伯淳撰。十卷。凡文六卷,诗三卷,词一卷。至正六年(1346)刊于家塾。明宣德年间,其曾孙铨及玄孙淑又修补刊行,刊本罕见。诸家书目所著录者,均为抄本,或题《养蒙先生文集》。

  • 安附国

    598或613—680唐时波斯人。贞观四年(630)随父入唐,父为维州刺史,他被擢为左领军府左郎将。曾出使吐谷浑。累官持节维州诸军事、维州刺史、左戍卫将军。总章年间进为右武卫大将军。卒于洛阳。

  • 内书省

    官署名。隋大业十二年(616)改内史省置,职掌同。唐武德元年(618)复称内史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