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湿生

湿生

为佛教“四生说”之一。其义盖指虫类发生于湿气。《阿毗达磨俱舍论》:“云何湿生?谓有情类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虫、飞蛾、蚊、蚰蜒等。”中国汉代学者王充更明确指出:“然夫虫之生也,必依温湿;温湿之气,常在春夏。”是指卵孵化发生所需的外界生活条件(如温度、湿度)。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将虾蟆、蜈蚣、蚯蚓、蜗牛等动物归为一类,称“湿生类”。盖即本源于此。

猜你喜欢

  • 放地蚕

    养蚕的一种方法。浙江湖州一带,为节省蚕筐,常在蚕大眠以后,将之放于地上饲养,故名。清《广蚕桑说》认为蚕具不足者可在地上设“蚕仓”以代,“蚕仓制度,择室之明亮者,打扫洁净,以坚厚土砖散置其中,使布叶者有

  • 科学

    ①中国古代科举之学的简称。②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此词是日本明治维新初期为译“science”一词而新造的。science一词来自拉丁文的scientia,即学问、知识,它还相当希腊语中作为

  • 职丧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掌诸侯及卿大夫士的丧葬事务。

  • 乡学

    学校名。相传为西周乡遂所设立的学校,相对于“国学”而言。《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郑玄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

  • 王士性

    1546—1598明浙江临海人,字恒叔,号太初。万历进士。由确山知县征授给事中。首陈天下大事数千言,深切时弊。又言朝廷用人不宜专取容身缄默,缓急不足恃者,语刺当道。寻迁吏科给事中,出为四川参议,历太仆

  • 刘欣

    见“汉哀帝”。

  • 吐蕃简牍

    新疆南部若羌、且末及和田一带地下出土之木质简牍。上为吐蕃文字。藏语称为byangbu,又称为Khram。学术界称吐蕃简牍。大致是吐蕃占有西域(670—692,755—868)时期,在当地遗留的文牍。以

  • 秦纪

    书名。北魏姚和都撰。十卷。记十六国时后秦姚苌事。久佚。清汤球有辑本一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

  • 商邑。(1)一作郢,亦作毕郢。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文王曾迁居于此。《帝王世纪》:“文王徙宅于程”(《毛诗·皇矣》正义引),即此。西周为封国西汉为安陵县。(2)西周为封国。在今河南洛阳市东。《诗·大雅

  • 灶儿坡

    地名。在今河北沧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居民于此煮盐为业,因名。”明建文二年(1400)盛庸遣将屯守沧州,燕军由通州至直沽,以青县有备,一日夜兼行三百里,由灶儿坡径达沧州城,遂攻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