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渭桥

渭桥

汉、唐时长安渭水上的桥梁,有三:(1)中渭桥。秦始皇建。本名横桥,为通渭水南北离宫而造。汉名渭桥。《汉书·文帝纪》:吕后之乱,大臣迎立代王,“代王乃进至渭桥”,即此;又因与长安城横门相对,而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又名横门桥、石柱桥。后增建东、西二桥,始有中渭桥之称。原址在秦咸阳城南、汉长安城北稍西,约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东汉末毁于董卓之乱。魏文帝时重建。后复毁。十六国苻生又重建。刘裕北伐入关中毁之。北魏重建。唐贞观十年(636)东移约十里,当今西安市正北。《资治通鉴》:至德二载(757),安庆绪党据长安,唐将王伯伦攻中渭桥,杀守桥千余人,即此。唐末废。(2)东渭桥。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古霸水入渭处。西汉景帝五年(前152)建。北通阳陵路。唐咸亨三年(672)于此置渭桥仓,关东所运漕粮先聚于此,然后转运长安。《资治通鉴》:永泰元年(765)吐蕃、回纥逼京城,命李忠臣屯东渭桥,即此。唐后废。(3)西渭桥。在今陕西咸阳市南。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建。以东南与汉长安城西门便门相对,故名便桥、便门桥。唐时亦名咸阳桥。《资治通鉴》:至德二载,郭子仪收西京,“与王思礼军合于西渭桥”,即此。唐末废。北宋乾德四年(966)重修,后为暴水所毁。淳化三年(992)徙置孙家滩。景德二年(1005)复徙旧址。时为涨水所坏。明嘉靖中改为浮桥。

猜你喜欢

  • 各国立约始末记

    书名。清陆元鼎编。三十卷。记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光绪三十年(1904)清与各国立约始末。所载条约基本按光绪三十年外务部编《各国通商条约》。每约之前所述立约缘起,依据当时谕旨文牍,及私人著述、外人

  • 鹿肠山

    在今河南淇县西。《后汉书·袁绍传》:初平四年(193),“绍乃出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讨干毒”,即此。

  • 戴名世《南山集》案

    清康熙朝文字狱。戴名世,号南山,安徽桐城人。曾任知县,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榜眼,授编修,所著《南山集》内有《与余生书》,用南明弘光、永历等年号。又将桐城人方孝标(顺治进士,官侍读学士,又降吴三桂

  • 唐律疏议

    书名。本名《律疏》。唐永徽三年(652),高宗令长孙无忌等为上年修订的律书(永徽律)逐条详释,并设有问答,成三十卷,于次年颁行。开元二十五年(737)又重加刊定,故今所见刊本有永徽以后的地名、职官、名

  • 佛图澄

    232—348一作竺佛图澄。西晋、十六国后赵时人,原籍西域龟兹,本姓帛。高僧。西晋怀帝时来洛阳。后深得后赵石勒、石虎信任,尊称为“大和尚”,参议军国大事。学识渊博,能诵经数十万言,又善神咒医术。名僧佛

  • 都统

    官名。(1)军事统帅。十六国时前秦建元十六年(东晋太元八年,383),苻坚进攻东晋,征良家子二十岁以下者共三万余骑,以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作为带领青年兵之将军。都统之名自此始。南朝宋亦置,惟出征

  • 画直

    吏职名。唐开元七年(719)于集贤殿书院置,掌修杂图。有官者为直院。

  • 中尝药典御

    官名。北魏置,掌皇帝、皇后医药事务,由宦官充任。北齐改称中尚药典御。

  • 提点刑狱公事

    官名。即提点刑狱,简称“提刑”或“宪”。北宋开宝五年(972),遣常参官分往诸路,相度田土苗稼,点检采访公事。九年,复遣朝臣至江南道采访。端拱元年(988),于诸路转运司改置提点刑狱,掌本路司法、刑狱

  • 僧律

    佛教制度。出家佛教徒应遵守的戒律。三国魏时始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所依典据通称为“四律五论”,均于魏晋南北朝时译出。唐宋及其后代佛教戒律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