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散官

散官

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亦作为一种名誉品阶。汉代无此专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置散官骑从。北魏天赐元年(404)置散官五等。如百官有缺,则于中擢补。太和十一年(487)置散官员一百人。隋代定散官之制,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散官仅加于文武官员有德操声望者,并不理事。唐代又分文散官、武散官。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四十五阶;凡九品以上职事,皆带散位。散位按门荫结品,按劳考进叙,谓之叙阶。散官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通常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务者为“守某官”,高级散官而任低级职务者为“行某官”,待遇仍按其散官品级。散官亦称阶官。宋袭唐制,文散官仍为二十九阶,武散官减为三十一阶。元丰改制废,另以节度副使、团练副使、长史、司马、别驾、司户、司士、文学、助教为九等散官,亦称寄禄官。金元用以表示官员品级,有文、武两类,品级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亦有“”、“”之制。明代一称阶官,指获有散阶的官员。散阶属荣誉称号。明初沿元制,洪武九年(1376)定文、武官员散阶。文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共四十二阶;武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忠显校尉,共三十阶。分别由吏部验封司和兵部武选司给授,宦官散阶不从此例。洪武四年定,自中正大夫至司直郎,共十阶。钦天监监官,洪武四年设正仪大夫至分朔大夫共七阶,十四年改从文官散阶给授。光禄寺官则依官员出身而授予不同的散阶。洪武十年规定,出身宦官从内官散阶;出身流官同文官散阶;出身庖人,自尚膳大夫至执膳郎,共八阶。散官给授与考满相关。官员授职,即于对应品级内初授散官。三年初考、六年再考称职事者始得升授、加授散官。清代凡文、武官员封赠,各有十八阶。文职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正二品为资政大夫,从二品为通奉大夫;武职正一品为建威将军,从一品为振威将军,正二品为武显将军,从二品为武功将军。

猜你喜欢

  • 五星会合周期

    天文学名词。古代有不同定义。唐《大衍历》以前为从晨始见到下一次晨始见的时间间隔。之后,则为行星连续两次与太阳相合的时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五星占》展示秦汉之际人们对五星会合周期认识的进步,其中金星会

  • 完颜宗敏

    ?—1150金太祖子。本名阿鲁补。天眷元年(1138),封邢王。皇统三年(1143),为东京留守,拜左副元帅,兼会宁牧。进拜都元帅,判大宗正事。九年,进太保,领三省事,兼左副元帅,领行台尚书省,封曹国

  • 六科掌印给事中

    官名。明洪武六年(1373)置六科给事中,每科二人,并铸各科给事中印,推各科年长者掌管,遂有此称。二十四年,设六科都给事中,遂罢。清康熙五年(1666)复置,每科满、汉员各一人,掌科务。参见“六科”。

  • 淮军平捻记

    书名。清周世澄撰。十二卷,正文十卷,附记二卷。汇集淮军镇压捻军有关章疏、文报及当时言论而成,对淮军军制、军饷、军储等也作了记述。同治四年(1865)三月,捻军首领张宗禹联合太平军将领赖文光,毫州捻军任

  • 神火药

    火药的一种。明始用。由石黄、雄黄、雌黄、硫黄、黑砒、芦花、艾肭、松香、豆末、干粪、巴霜、硝火、箬灰、柳灰、银杏叶等组成,常置入飞云霹雳炮等炮弹中,用于施放毒气、偷营劫寨、冲锋破敌。

  • 枭罗个(箇)没里

    即“饶乐水”。

  • 陇西郡王

    封爵名。(1)五代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封党项族首领、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为陇西郡王,为党项族首领封王之始。(2)五代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封党项族首领、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李仁福子)为陇西郡

  • 左氏章指

    书名。南宋陈傅良撰。三十卷。取《左传》每段以数语括其大指,间有评驳。本书世少流传,元赵汸著《春秋左氏传补注》,以杜预注为宗,颇采其文附于杜注之下,故得以存其梗概。

  • 陆布沁

    见“柳中”。

  • 东隅琐记

    书名。清李濬之撰。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氏奉派赴日本考察实业,凡五阅月。归国后,将考察所得,编成是书。又将在上海、济南、青岛等地游历见闻,笔记成文,附于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