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指德行、品德。与“得”同义。《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说文解字·彳部》依此释为:“得,行有所㝵(取)也。”引申为处事得宜。西周文献指贵族特有之权利及品性,内容包含敬天、孝祖、保民。认为“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诗·大雅·文王》),即具备德行修养,可以长配天命,使统治臻于永久。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继承发展了德的观念。孔子针对“”的观念动摇,强调德为天赋,并以中庸为“”之至极,提出“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论语·颜渊》)有别的观点。孟子称“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把统治者的个人修养作为“王天下”的决定条件。其他学派也继承德的观念,作出不同解释。道家用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法家韩非认为“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韩非子·解老》),即德是道的表现。

猜你喜欢

  • 舆算学会

    清末进步团体。光绪二十四年二月(1898.3)罗辉山、潘仁瑶创建于湖南郴州。本会不分畛域,无论本省外省之生童贡监一律延纳。旨在略去虚文,专求实学。舆地以绘险要究兵略为主,旁及农矿;算学以程功董役行军布

  • 师长

    ①众官之长。《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孔颖达疏:“师,训为众。师长,众官之长,故为三公六卿也。”②指大夫。《国语·楚语上》:“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韦昭注:“师长,大夫。

  • 齐襄公

    ?—前686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697—前686年在位。名诸儿。齐釐公之子。在位期间,数次侵鲁伐卫。与其妹鲁桓公夫人通奸。襄公四年(前694),邀鲁桓公夫妇来齐观社,使公子彭生于车中杀桓公,又杀彭生

  • 江湖派

    宋诗流派名。南宋理宗朝,临安书贾陈起集当时百余家之诗,刊为《江湖集》、《续集》、《后集》诸书。后人以集中诸人风气习尚相似,故称之为江湖派。派中人流品芜杂,多为浪迹江湖之落第文士,率以山人、名士自居,或

  • 吴三桂

    1612—1678明末清初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字长白。明总兵吴襄子。初以武举承父荫授都督指挥。襄失机下狱,擢他为总兵,守宁远。崇祯十四年(1641),率部从总督洪承畴援锦州,与清军激战于松山,兵败

  • 农具记

    书名。清陈玉璂撰。玉璂字赓明,江苏武进人。是书专记农具,凡六十六种,包括耕田、灌溉、播种、收获、作场等农具,都是作者从直接观察中得来的。文字简明,是农具发展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檀几丛书》收载此书。

  • 班禅七世·丹贝尼玛

    1782—1853清后藏萨南桔雄(今西藏仁布境内)人。藏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岁时被迎入扎什伦布寺坐床。五十六年廓尔喀兵入侵后藏时,曾短期移住拉萨。翌年清军驱逐廓

  • 子仪

    即“王子克”。

  • 鲁阳县

    本战国魏鲁阳邑,西汉置县,因在鲁山之阳得名。治今河南鲁山县。两汉属南阳郡,西晋属南阳国。前燕时为荆州治。北魏改为北山县。

  • 孔氏

    西汉宛(今河南南阳)人。史失其名。先世为战国梁人,以冶铁致富。秦灭魏,徙南阳,仍以冶铁为业,又规陂田,结交诸侯,经营商业,由是家致数千金,南阳商贾皆效法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