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常服

常服

皇帝、太子、后妃、诸王、百官及命妇通常穿戴之服。历朝历代制度不同。隋代皇帝听朝,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与贵臣通服。百官常服同于庶民。唐初,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腰带则一、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民以铁。太宗常服为有袴褶与平巾帻,通用翼善冠。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民之服,铜铁带,銙七。中宗以后文官以紫黑絁为巾,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有罗巾、圆头巾子,后遂不改。明代皇帝乌纱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黄袍,盘领窄袖,带用玉、皮靴。文武官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公侯驸马伯与一品为玉带,二品花犀带,三品金鈒花带,四品素金带,五品银钑花带,六、七品为素银带,八、九品及未入流官乌角带。服花、花样,亦依品级有严格规定。如公侯驸马伯为麒麟、白泽,文一品为仙鹤,武一、二品为绣狮子等。命妇为颜色圆领衫。

猜你喜欢

  • 待班

    即“待次②”。

  • 蒲津桥

    战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初作河桥于蒲津(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西南),其后西魏、隋、唐皆在此连舟为浮梁。《新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二年(724),“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

  • 司谒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属官,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掌朝觐、大飨时宾赞之职。正二命。下设司谒下

  • 金部郎中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金部郎”互称,为尚书省金部曹长官。隋文帝置金部侍郎,炀帝改为金部郎。唐定置为户部金部司长官,从五品上。高宗、玄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珍大夫、司金郎中,寻各复旧。五代沿置。北宋前期为

  • 杨生

    即“杨朱”。

  • 散毛沿边宣慰司

    明洪武七年(1374)以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改置。治今湖北来凤县西北猴栗。属四川重庆卫。二十三年废。

  • 福建大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闽浙总督许应骙将福州正谊书院改建而成。分设正、备六斋,聘总教习一名,中文西文总教习十八名,分斋督课,兼理译书事宜。住斋学生以一百二十人为额。另设附斋,以四十为额;速成

  • 铜鞮县

    春秋晋置。治今山西沁县南。《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晋分羊舌氏田为三县,“乐霄为铜鞮大夫”,即此。秦以后属上党郡。北魏属乡郡。隋开皇中置沁州,大业初又属上党郡。唐武德中属沁州、韩州。贞观中属潞

  • 自杞国

    宋代贵州少数民族所建政权。以市马著称。《岭外代答》卷二称其地“三程至大理国之境”,具体辖境不明。南宋时其人活动于大理、广南西路(今广西)一带,转卖大理所产良马,在沟通内地与西南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中起过

  • 允祺

    1679—1732即胤祺。清圣祖第五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征噶尔丹,领正黄旗大营。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七年,太子允礽被囚,他亦遭拘禁。次年释放后被封为恒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