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太傅

太傅

官名。(1)西周置,为三公之一,位次太师,在太保上。周成王以毕公为太傅。《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据孔传,其职掌为“傅相天子”,与太师、太保“经纬国事,和理阴阳”。其后历代沿置。《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鲍彪注:“太傅本周官,此齐大臣也。”春秋、战国沿置,执掌军政,辅佐君王。西汉平帝时与太师、太保、少傅合称四辅,位上公,无实际职司。新莽沿置。东汉以授元老重臣,居百官之首,秩万石。明帝以后,诸帝即位时皆置,兼录尚书事,行使宰相职权,有缺不补。魏、晋、南朝宋皆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秩万石,北魏、北齐亦一品。位虽尊荣,但除两晋时执掌朝政外,多安置元老勋旧,无职司。北魏、北齐与太师、太保并号三师。北周列为三公之一,正九命。隋初复号三师,正一品,大业三年(607)罢。唐复置,用作赠予元老大臣的荣衔,正一品。天宝前除授甚少,唐末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正一品。政和二年(1112)改号三公,执掌朝政,行使宰相职权,后亦作为勋臣加官。南宋沿置。辽、金、元皆为加官、赠官,正一品。明初置为皇帝的辅弼大臣,权任颇重。建文间罢,仁宗复置。后渐成虚衔,为勋戚大臣的加官、赠官,正一品。清代沿置。(2)太子太傅的简称。(3)西汉初诸侯王国亦置,辅导国王,诸侯王不守法,则向朝廷举奏。成帝时改称“”或“王傅”。

猜你喜欢

  • 凭由

    又称公凭。官府发放的证明身份、所有权、财务收纳等方面的文字凭证。民间类似性质的文据也称凭由。两宋征收赋税,县署先给民户凭由,其上开列应缴税目及数额,作为纳税通知单,称由子或单子。下户合钞纳税,也发给各

  • 田京

    992—1058北宋亳州鹿邑(今属河南)人,字简之。天圣进士。调蜀州司法参军,稍迁为大理寺详断官。西夏攻宋,以知兵法被荐通判镇戎军,寻为陕西经略安抚判官。又参夏竦军事,以*任福好水川之败,改通判庐州。

  • 周宗建

    1582—1626明苏州吴江(今属江苏)人,字季侯,号来玉。万历进士。由知县进御史。天启二年(1622),率先抗疏弹劾魏忠贤、客氏乱政。次年再上疏直攻魏忠贤擅权,旁及客氏、刘朝辈。触怒熹宗,令夺俸。魏

  • 海盐县

    秦置。治今上海奉贤县南柘林。西汉移治武原乡(今浙江平湖市东),属会稽郡。东汉永建二年(127,一作安帝时),移治故邑山(今平湖市东南)。永建四年后属吴郡。东晋咸康七年(341,一作西晋咸宁间)移治今海

  • 虞阏父

    一作遏父。商周之际人。妫氏,传为虞舜后裔。周武王时任陶正,主管制陶。武王灭商后,其子满受封为陈国始祖。

  • ①即史官。殷、周置。掌管祭祀、记事、命册等。初见于甲骨文,或称“作册”。西周时有太史、内史,春秋时有外史、左史、南史等职名,战国时有御史、柱下史。职掌记录国君的言行举止,草拟朝廷文书诏令,保管典籍文档

  • 东使

    使职名。东监牧使简称。唐时,辖陇右九牧监,安史乱后渐废。

  • 万国俊

    唐河南洛阳人。性谲异险诈。垂拱后,为司刑评事。与来俊臣等共撰《罗织经》,教其徒网罗无辜,织成反状。天授二年(691),任右台监察御史。常与来俊臣同审判案狱,专以屠戮李氏宗枝及朝贵为事。长寿二年(693

  • 博野县

    北魏景明元年(500)改博陆县置,以地居博水之野得名。治今河北蠡县。属高阳郡。隋属河间郡。唐属深州。宋为永宁军治。金为蠡州治。蒙古至元三年(1266)省入蠡州。三十一年复置。明洪武元年(1368)移今

  • 至正金陵新志

    元地方志。张铉撰。十五卷。铉字用鼎,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元集庆路(治今江苏南京)古称金陵。书成于至正四年(1344),分地理图、通志、世年表、疆域志、山川志、官守志、田赋志、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