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和声署

和声署

官署名。清代乐部所属二署之一。专司殿廷朝会乐律及舞仪事务。置署正、署丞满、汉各一人。清初沿明制,设教坊司以掌殿廷所用大乐,隶属礼部。官员有奉銮、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协同官、俳长、色长、歌工等。雍正元年(1723)始除乐户籍,精选通音乐之人以充乐工。七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裁奉銮、韶舞等官。乾隆初设立乐部,和声署改属乐部,定署正、署丞、供奉、供用官,均以礼部、内务府、太常寺、鸿胪寺官兼摄。和声署总人数达一百九十四人,内有乐工、鼓手等一百四十人。

猜你喜欢

  • 汪河

    明庐州舒城(今属安徽)人。有才华,善作文。元末投朱元璋,历行中书省掾属,大都督府都事。至正二十一年(1361)充使者,通好察罕帖木儿。为其养子扩廓帖木儿扣留,凡六年,完节不屈。洪武元年(1368)始归

  • 陈王廷

    明末清初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

  • 峒丁

    宋代乡兵之一。广南西路将沿边左、右两江各溪峒少数族壮丁编组为峒丁,以备边警。又荆湖北路辰(治今湖南沅陵)、沅(治今湖南芷江)、靖(治今湖南靖州)等州也有峒丁。

  • 太和州

    元元贞元年(1295)升太和县为州。治今江西泰和县。属吉安路。明初降为县,改为泰和县。

  • 文台

    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北。《史记·魏世家》信陵君无忌谓魏王曰:“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索隐》引《列士传》曰:“隐陵君施酒文台”,均指此。

  • 春秋齐邑。即今山东邹平县西北崔氏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崔)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东郭)偃与(棠)无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

  • 一作緍。相传夏时为国,春秋时为宋邑。在今山东金乡县。《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夏桀为仍之会,有緍叛之”;《春秋》僖公二十三年(前637):“齐侯伐宋,围缗”,皆即此。西汉置东緍县。

  • 纯突邻部

    亦作纥突邻、纥豆陵。古部落名。原称没鹿回部,游牧于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后为鲜卑拓跋力微所并。至拓跋猗卢(?—316)时,复其部,改名为纥豆陵。登国五年(390)复为拓跋魏击破,首领屈地鞬率

  • 住唐

    宋时,对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外国人,称住唐。

  • 韩当

    ?—226三国时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字义公。东汉末,从孙坚征战,为别部司马。及孙策东渡,迁先登校尉。建安四年(199)十二月,从策讨黄祖,大败之。八年,领乐安长,讨山越。后任中郎将,与周瑜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