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刺史

刺史

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无治所,奉诏巡行诸郡,以六条问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所察对象主要是二千石长吏,其次为强宗豪右,诸侯王亦在督察之列。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州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旧制,元寿二年(前1)又改名州牧。东汉建武十一年(35)省。十八年仍置,秩六百石。西汉刺史常以八月巡视所部郡国,岁尽诣京都奏事。东汉不令自诣,属吏有从事史、假佐,员职略与司隶校尉同,有固定治所,实际上成为比郡守高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权力增大,除监察权外,又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常拥有领兵之权。灵帝中平五年(188),太常刘焉以刺史威轻,建议改置州牧,遂选群臣以居其任。三国魏州或置牧、或置刺史。置刺史领兵者为四品,不领兵者则为单车刺史,五品。蜀、吴皆置,已成为一州行政长官,除治民外,领兵者兼掌武事。晋刺史三级:领兵且加都督者,二品;领兵者四品;不领兵者五品。凡加都督者权颇重,南朝宋同。齐亦置,制不详。梁州分六等,刺史秩二千石,选拟视内职,班品不详。大致大州比令、仆班,小州比参军班。陈刺史亦三等,但稍异晋、宋之制,有不领兵刺史,大州三品,中州四品,小州五品;加督者,大州二品,中州三品,小州四品;加都督者,大州一品,中州二品,小州三品。凡刺史多有加持节、假节之号者,然与官品无关。为加强控制权,刺史常自领治所之郡太守。北魏孝文帝时司州置刺史,官极崇重,为二品中;至太和二十三年(499)时改为司州牧,从二品。外州则例置刺史。天赐二年(405)定制,诸州置三刺史,宗室一人,异姓二人。皇兴中亦有一州置二刺史者。太和二十三年,定上州刺史三品,中州从三品,下州正四品下。北周三万户以上州刺史正八命,二万户以上州刺史八命,一万户以上正七命,五千户以上七命,五千户以下正六命。凡刺史例加将军并开府。有加持节、都督等号者,督一州或若干州,又有加仪同三司者。北周则常兼总管,为总管者位高权重。刺史属官分州佐、府佐两个系统,前者有别驾、治中等,后者有长史、司马等。至隋唐五代,刺史为一州行政长官,不带军号,员一人,品秩依州等级由从三品至正四品下不等 其属有长史、司马、别驾、录事参军及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等,员额增减不一。唐初刺史例加使持节,唯给铜鱼一枚。中唐以后多带防御使、团练使,其属又有押牙、虞候、兵马使等。时藩镇擅权,刺史受制,出现“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的局面。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刺史称太守,另于司隶台置刺史十四人(正六品),掌以六条巡察郡县,与汉制略同。宋承唐制。北宋初年尚有驻本州者,后多为武臣寄禄官。北宋前期为五品,元丰改制定为从五品。辽金亦作为州之长官。至明清,刺史又为知州别称。

猜你喜欢

  • 安鳌

    ?—1495明马湖府土知府。领泥溪、平夷、蛮夷、沐川四长官司。在任时残忍虐民,计口敛钱,并掘墓一百八十余所,焚毁庐舍三百四十余家。地方有司初则受贿包庇,继则畏势不管。弘治间,巡按御史张鸾、右副都御史冯

  • 利县

    西汉置。治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属齐郡。东汉属乐安国,南朝宋废。

  • 王远知

    510—635唐扬州(今属江苏)人,祖籍琅邪(治今山东临沂),字广阳(一作广德)。父为南朝陈扬州刺史。曾师事陶弘景。陈后主召入宫廷,特加礼敬。隋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炀帝)迎入扬州镇所。大业

  • 项伯

    ?—前19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缠,字伯。战国时楚国贵族后裔,项羽叔父。曾杀人犯罪,为张良营救。秦末,随项羽起义反秦。秦亡后,因闻羽有意消灭刘邦以独霸天下,遂通过张良向刘邦报信,并于鸿门宴

  • 名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春秋晚期郑人邓析可能是其创始

  • 莨纱

    又称香云纱。将已精练的丝织品,用薯莨块茎浸出液进行染整加工,采用平纹坯绸加工的,称为栲绸;采用纱类坯绸加工的产品之一,亦称香云纱。适于作夏季服装材料,是中国南方著名纺织品特产。加工方法,相传是将薯莨磨

  • 岳天祯

    1238—1309元大名冠氏(今山东冠县)人。袭父岳存职,任冠氏县军民弹压。世祖至元初,从围襄樊。又从大军灭宋,平奉化反元军,录功升管军千户。后历任福州、吉州、赣州等路总管,镇压尤溪、永新起义军。大德

  • 左谷蠡王

    匈奴官名。谷又作奕。左、右谷蠡王位在左、右贤王之下。为单于子弟,依次可继为单于;允许自立庭帐,设官属。领西边分地。为四角之一,亦为二十四个万骑长之一。

  • 刘艾

    东汉末年人。官至侍中。著有《汉灵献二帝纪》。

  • 成批运输货物的编组形式。唐代,官府分批运送大宗货物,均采用编组形式,以便于管理。如唐代分批运输江南漕粮,每批编立字号,分为若干组,一组称一“纲”,后又将运船十艘编为一纲。宋代官府水陆运输,以一定数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