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侍卫

侍卫

官名。(1)辽代侍卫司设有侍卫官,负责侍卫皇帝。清代为负责宫廷宿卫及扈从皇帝的官员。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才武出众者充任。而由下五旗或汉人中挑选者,则入上三旗“行走”。以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共分四等。顺治元年(1644),定各等员额:一等侍卫六十人,每旗各二十人,正三品;二等侍卫一百五十人,每旗各五十人,正四品;三等侍卫二百七十人,每旗各九十人,正五品;蓝翎侍卫,分五品、六品两种,共九十人,每旗各三十人。共计五百七十人。诸侍卫所隶不同,隶上驷院二十一人,尚虞备用处三十六人,善扑营、什榜处无定额。还有宗室侍卫,亦分四等;一等九人,每旗各三人;二等十八人,每旗各六人;三等六十三人,每旗各二十一人;四等无定额。汉侍卫,分一、二、三等及蓝翎侍卫,俱无定额。诸侍卫中,以御前侍卫为最高,乾清门侍卫次之。均由皇帝特简。雍正四年(1726)规定: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为三等侍卫,三甲授蓝翎侍卫。均隶于侍卫处。掌日常侍直,稽察出入,并负责引导奏事官及引见官员。遇皇帝出巡,则随从扈卫保驾。(2)太平天国置,天王宫内给事官,为天王侍从而特差者。永安建制始仿古制而设,分日干、节气、月建、御林等,唯系衔、名号为新创。日干侍卫分十二名号,曰伸后、大冲、天罡、河魁、从魁、登明、胜光、太乙、大吉、小吉、传送、功曹,正副各一人,共二十四人,以伸后侍卫为首,职同检点。日干侍卫为天王亲信近臣,临时由天王派任特差,常出任督战官。节气侍卫以二十四节气为名号,正副各一人,共四十八人,如立春正侍卫、立夏副侍卫等。职同指挥。

猜你喜欢

  • 刑徒砖

    东汉时代刑徒埋葬时所刻的文字砖,和刑徒一同埋入坑内。上面刻着刑徒的部属、来自何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简单的内容。清代末年开始发现,当时讹传出于河南灵宝,《恒农冢墓遗文》等书曾加著录。建国后经调查,

  • 青海骢

    古代青海地区育成之良种马。《隋书·吐谷浑传》:“青海周回千余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焉。”对当地马种的改进起过一定

  • 行军司马

    官名。(1)西魏、北周用兵时临时设置,为主帅僚佐。隋及唐前期用兵,多沿此制。玄宗末年以后用兵,则为天下兵马元帅、都统的重要僚属,位行军长史下,掌弼戎政,居则习搜狩,征战则申战守之法,器械、粮饷、军籍、

  • 翊一府

    见“翊府(1)”。

  • 潘文勤公年谱

    书名。清潘祖年编。谱主潘祖荫卒谥文勤,是谱系其庶弟所辑。起道光十年(1830),迄光绪十六年(1890)。以记谱主及其祖、父、伯、叔与兄弟辈之仕历为主,其他极少,惟光绪十年条记刻行滂喜斋丛书及功顺堂丛

  • 司内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一说作内司奄上士。天官府司内司长官,由阉人充任,掌宫内事务,为宦官首领。正三命。设司内中士以佐之,领内小臣奄中士、内司服奄中士、典妇功奄中士、巷伯中士等官属。

  • 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

    官署名。简称四川(道)廉访司。元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所辖。置司于成都路(治今四川成都)。

  • 腊河谷

    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洪涛山南。《资治通鉴》:唐武德六年(623),苑君璋以突厥寇马邑,李高迁及高满政御之,攻破于腊河谷,即此。

  • 白纳副长官司

    土司名。明永乐四年(1406)置。治今贵阳南六十三里赵司寨。洪武八年(1375),土首领赵仲祖附明。永乐五年授本司副长官职。累传至赵启乾(或作赵启贤),于顺治十五年(1658)附清,仍授副长官职,世袭

  • 什和勒伯克

    新疆维吾尔语音译。或译石笏尔伯克、什呼尔伯克、什瑚尔伯克、沙虎勒伯克。官名。协理都官伯克,分司驿馆米粮杂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至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