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历法名词。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概念。本为民间对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古称二十四气。西周和春秋时,已经利用圭表测日影定出冬、夏至和春、秋分四个节气。史载《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有八个节气;至《淮南子·天文训》中则有今所用之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其划分方法有两种:(一)平气,将一回归年长度等分二十四份,每份15.22日。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顺次安排节气和中气。同两个节气的时间比一朔望月要长,所以有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太初历》规定:节气可在前一月的后半月或本月的前半月出现,但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就定为上一月的闰月。此方法为后来所沿用。(二)定气,由于观测进步,发现太阳在黄道上视运行不均匀,因而历法家提出将周天等分二十四份,按太阳运行到每一个分点时,则为某节气的时刻,这样节气的时间间隔不均匀。每年冬至前后太阳视运行快,一气14.718日;夏至前后太阳视运行慢,一气则15.732日。定气主要在历法计算中使用。中国古代

日用历谱都用平气,至清《时宪历》,才正式用定气。二十四节气的建立,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表示季节、气温、雨量和物候的记录。中国幅员广大,在同一节气中各地区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亦各异。二十四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大体固定,前后不差一、二天;与太阳黄经度关系列于下表:


节气名称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节)谷雨(三月中)
节气日期2月
4日或5日
2月
19日或20日
3月
5日或6日
3月
20日或21日
4月
4日或5日
4月
20日或21日
太阳到达黄经度315°330°345°15°30°

节气名称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中)芒种(五月节)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中)
节气日期5月
5日或6日
5月
21日或22日
6月
5日或6日
6月
21日或22日
7月
7日或8日
7月
23日或24日
太阳到达黄经度45°60°75°90°105°120°

节气名称立秋(七月节)处暑(七月中)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节)霜降(九月中)
节气日期8月
7日或8日
8月
23日或24日
9月
7日或8日
9月
23日或24日
10月
8日或9日
10月
23日或24日
太阳到达黄经度135°150°165°180°195°210°

节气名称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中)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中)
节气日期11月
7日或8日
11月
22日或23日
12月
7日或8日
12月
21日或22日
1月
5日或6日
1月
20日或21日
太阳到达黄经度225°240°255°270°285°300°

猜你喜欢

  • 梁诗正

    1697—1763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养仲,号芗林。雍正进士。雍正十二年(1734)选入上书房,教读诸皇子,受知于高宗。乾隆时历任户、兵、刑、吏等部尚书。曾奏请旗人屯田,以解决八旗生计,又谏高宗

  • 宣议郎

    即“宣义郎②”。

  • 汪海洋

    约1830—1866清安徽全椒人。早年参加太平军,隶石达开部。天京内讧后,随石达开至广西。咸丰十年(1860)率部脱离石达开。次年随李秀成入浙,克杭州,守富阳,后守余杭。同治元年(1862)封康天义。

  • 京师田租

    北魏田租之一。专指京师洛阳地区(今属河南)。时拓跋族王公贵人羽林虎贲,多居其地,并受赐田和公田。田租按亩征收,每亩五升;借赁公田者,每亩一斗。与均田农民按户口征收不同。

  • 地皇后

    辽太祖皇后尊号。神册元年(916)阿保机建国称帝,群臣依契丹风习,上皇帝尊号大圣大明天皇帝,皇后尊号应天大明地皇后。

  • 白虎通

    书名。全称《白虎通义》,亦称《白虎通德论》。四卷。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经师、儒生、官吏等数十人,“讲议五经同异”(《后汉书·章帝纪》),后班固等根据记录整理成书。是今文经学派用法定形

  • 林大中

    1131—1208南宋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和叔。绍兴进士。为乌程县主簿。淳熙七年(1180)知长兴县,留心政事。光宗即位,除监察御史,迁守侍御史,抗直敢言。忤权臣韩侂胄。不久,以焕章阁待制知庆元

  • 孙子兵法

    亦称《十三篇》、《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又与《吴起兵法》合称《孙吴兵法》或《孙吴之书》。春秋时军事家孙武撰。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有《孙武兵书》十三篇,《

  • 阳城衡

    西汉末年人。曾撰集汉武帝以后事迹,补续司马迁《史记》。

  • 云汉

    《诗·大雅》篇名。《诗序》认为是周宣王大夫仍叔作。时遇大旱,民丧国危,作此诗祭神祈救。诗中抱怨说:“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 耗下土,宁丁我躬。”反映西周晚期对上帝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