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

清季法国侵略中国的战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法国侵略越南北部,进窥中国。应越南政府之邀,刘永福自同治十二年(1873)起即率领黑旗军援越抗法,屡创法军。清政府亦增派军队出境防御。光绪九年(1883)法国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把越南变成法国“保护国”。同年十一月法军向派驻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中法战争。战争初期,清军作战连连失利,清政府主和派李鸿章力主妥协。次年四月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并声明将驻越南北圻的清军撤回境内,但未明确商定时限。法国仍不满足,蓄意扩大战争。闰五月初挑起“观音桥事变”,并向中国境内发起进犯。六月中旬法国舰队进攻台湾基隆,被击退。七月三日(8.23)法国舰队在马尾港突袭福建水师得逞。六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八月法军再犯台湾沪尾(今淡水)被击退。十一年一月中旬,法舰北犯浙江镇海,亦被击退。在陆路战场上,法军直逼镇南关(今友谊关),曾一度深入关内数十里。清将冯子材率军赴战,于二月上旬取得镇南关大捷,乘胜南进克复谅山。刘永福部黑旗军也在越南义军配合下,在临洮大败法军。法军失利,引起了法国政局的动荡,茹费理(Jules FrancoisCamille Ferry)内阁因此倒台。清政府却“乘胜即收”,诏令前线停战撤兵。二月十九日(4.4)中法签订《停战条件》。四月二十七日(6.9)双方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中法新约》),中法战争遂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告结。法国不仅把越南变成其殖民地,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猜你喜欢

  • 段善本

    见“善本”。

  • 清实录

    即“清历朝实录”。

  • 胡瓌

    辽范阳(今北京)人,一说契丹人,亦作慎州乌索固部落人。善画马,以契丹族的游牧生活为题材。画法精致细巧,能曲尽草原景趣,被称为“绝代之精技”。传世作品有《卓歇图》等。

  • 黄水

    即“饶乐水”。

  • 沙头

    地名。在今湖北荆州市沙市区。《资治通鉴》: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楚王马殷遣许德勋率水军击荆南,至沙头,高季昌惧而求和,即此。

  • 张

    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景春。著有《吴中人物志》。

  • 学务处

    官署名。清末省级教育机构。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总理全省学务。三十二年,改为学务公所。

  • 巡教使臣

    官名。宋神宗时,选择使臣,掌训练考核军士武技,称巡教使臣。数年后罢废。

  • 缪荃孙

    1844—1919清江苏江阴人,字炎之,晚号艺风。光绪进士。初入张之洞幕,助张编成《书目答问》。后历任京师学监、翰林院编修、江楚编译书局主任等职。曾担任南菁、泺源、钟山等书院主讲。光绪三十二年(190

  • 扦关

    ①一作挺关,或作遗遗之门。战国赵地。在今陕西榆林市西北。②即江关。春秋楚筑。在今重庆奉节县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后汉书·公孙述传》:东汉初,“东据扦关,于是尽有益州之地”。后世亦称楚关。旧说在湖北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