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训方氏

训方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负责向君王报告诸侯政事、诵说四方传说兼掌民众教化。《周礼·夏官》: “训方氏,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正岁,则布而训四方,而观新物。”


官名。周设此官,掌言四方诸侯的政事等。《周礼·夏官·训方氏》:“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正岁则布而训四方,而观新物。”注:“道,犹言也,为王说之;四方,诸侯也,上下,君臣也……传道,世世所传说在古之事也。”

猜你喜欢

  • 五官

    ①五种官名合称。先秦典籍所载说法不一。或说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亦指五行之官和五方之官。②女官名。西汉宫中女官有五官,秩视三百石。③司历之官。唐朝司天台 (太史局) 以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 功曹

    ①官署名。汉朝始设,为地方官府职事机构。职掌选举,兼参诸曹事务。其主者,司隶校尉府称功曹从事,州府称治中从事,郡称功曹,县称功曹掾。南朝宋以后、北朝北魏为将军府诸曹之一,长官为参军事。隋唐王府、州,唐

  • 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并安抚司

    官署名。金朝置,掌镇抚人民、稽察边防军旅。设使、副使领司事,使居上京,秩正三品; 副使居东京,秩正四品。下设签安抚司事、签按察司事、知事兼安抚司事、知法等官。

  • 州管记

    州门下吏名。北魏置,见“记室从事”。

  • 西川行枢密院

    官署名。元朝地方统军机构。世祖至元十年 (1273) 四月,由西川统军司改立,置司于成都。置行院事、副使、佥院、同佥等职。十三年四月,以东川行院併入西川,合称东西川行枢密院,又称四川行枢密院。十五年九

  • 大都将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477—499)中尉无曾任此职,并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征诸军事、征西大将军,是总率诸军讨伐青、徐等地的统帅。

  • 正总朝医

    官名。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公元1860年)秋,《幼主诏旨》封实天福吉春林为正总朝医,为天朝典官。可能是前期所置国医的易名。按太平天国官制,既有正就必有又正、副、又副诸员。参见“国医”。

  • 司闺

    官名。① 唐朝太子内官,置二员,从六品,掌导引妃及宫人名簿,领掌正、掌书、掌筵。②金朝皇后位下女官。掌宫内诸事及给散宫人俸给食料。设一员,秩八品。女官名。唐置。属太子内官,从六品;掌导引妃及宫人名簿,

  • 北部下大夫

    官名。北魏前期置,尚书省北部曹次官,佐尚书管理北方州郡事务。《魏书·慕容白曜传》:“高宗即位,(白曜) 拜北部下大夫。袭爵,迁北部尚书。”四品上。孝文帝太和 (477—499) 改制废。

  • 朝奉郎

    官名。北宋前期,为正六品上文散官。神宗元丰三年 (1080)废文散官,用为文臣新寄禄官,取代旧寄禄官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正七品。文散官名。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朝议郎为朝奉郎。元丰三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