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纳言

纳言

官名。①亦作“内言”。相传舜时有此官,职掌承上启下,传宣上命,受纳奏言。《尚书·舜典》:“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战国亦置,见《季木藏陶》第80号。后世因作为侍中的别称。隋朝因避文帝讳,改侍中为纳言,置二员,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名侍内。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纳言,三年改名侍中。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复置纳言,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中宗神龙(705—707)中复改侍中。参见“侍中”。②新莽由羲和(大司农)改名。东汉复名大司农。③东汉以来对尚书官员的别称。④北周武帝时由御伯改名,设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掌出纳帝命,为枢要近侍之臣。隶天官府。


官名。1、掌出纳帝命。《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2、王莽改大司农曰纳言,改太常曰秩宗。纳言秩宗皆文职,但王莽也使其将兵征伐,“令七公六卿号皆兼称将军”,故又称纳言将军、秩宗将军(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隗嚣传》:“纳言严尤,秩宗陈茂,举众外降。”《后汉书·光武帝纪》:“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参看“大司农”。尧时设纳言,犹后代的尚书,为国君的喉舌,掌传达国君的命令和上呈有关文书(见《尚书·尧典》。“龙作纳言,出入帝命。”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掌侍从。北周初有御伯中大夫二人,掌出入侍从,属天官府;保定四年改御伯为纳言,掌侍中之职,宣帝末,又另置侍中为加官。隋又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唐初为纳言,武德四年又改称侍中。见《通典·职官三·侍中》。

猜你喜欢

  • 讲《春秋》祭酒

    学官名,王莽置,位上卿,掌讲授《春秋》。见《汉书·王莽传中》。参看“讲书祭酒”条。

  • 计吏

    见“上计吏”官名,汉置,为“主计吏”的简称。战国时期和秦汉两朝,郡守和王国相每年要把本郡本国的人口、钱粮、赋税、垦田、盗贼、狱讼等“计划”预先送朝廷,到年终再总结汇报执行情况,这执行情况的汇报本子称“

  • 园令

    官名。① 主管陵园的官吏。西汉属太常。东汉秩六百石,每陵员一人。② 主管园林的官吏。南朝宋华林园令亦省称园令。官名。1、陵园令的简称,掌守护陵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拜为孝文园令。”注:

  • 民曹尚书

    官名。西汉成帝时置,属尚书令,为四曹 (一说五曹) 尚书之一。东汉沿置,为六曹之一,秩六百石。其职掌说法不一。《后汉书·百官志》本注以为主凡吏上书事; 刘昭注引蔡质《汉仪》则称,民曹尚书典缮治功作,监

  • 中宫署丞

    官名。东汉置,属大长秋,为中宫署令副职,员一人,秩三百石,以宦者任之。官名,汉置,由宦者担任,为令的佐官,助令掌中宫请署天子数等职事。见《后汉书·百官志四》。

  • 翦蠹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翦氏置,北周沿置。秋官府田正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翦蠹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翦氏”。

  • 第二领民酋长

    官名。北魏置,唐朝人修史时,因避讳改称“第二领人酋长”。授予依附北魏政权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未被列为中央政权的正式官职。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职员令及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皆无此职品阶。北魏

  • 宫尹

    官名。即太子詹事,唐武则天天授(690—691)中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詹事。参见“詹事”。官名。为太子宫的长官,“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总揽太子宫事。北周置太子宫尹,唐初称詹事,唐武则天

  • 郡马队主

    郡分职吏名。南齐置,掌郡所属马队。《南齐书·张敬儿传》,记敬儿系南阳人,“为郡马队副,转队主,稍官宁蛮府行参军。”

  • 中黄藏

    府库名,又称中藏府、中黄藏府,掌宫中币帛金银诸货物。置令、丞。《后汉书·少府》:“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丞一人。”注:“《汉官》曰:员吏十三人,吏从官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