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秘书郎中

秘书郎中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置,秘书署属官,亦称“秘书郎”。两晋因之,南朝宋以后多称秘书郎,或亦称此名。《梁书·王份传》: “(王佥)策高第,除长兼秘书郎中。”北魏初称秘书郎,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复次职令时改此名,北齐因之。详见“秘书郎”。


官名,也称秘书郎,以“”担任,则称秘书郎,以“郎中”担任,则称秘书郎中。东汉始置,掌校对经籍图书。《后汉书·马融传》:“(安帝永初)四年,拜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注:“《谢承书》及《续汉书》并云为校书郎,又拜郎中也。”三国魏文帝置中书,典机要,置秘书郎中四人,专掌艺文图籍。三国蜀也置,职掌与魏同。晋沿置,分秘书图籍为甲、乙、丙、丁四部,由四人分管。南北朝皆沿置。见《宋书·百官下·秘书监》、《南齐书·百官志·秘书监》、《魏书·官氏志》。隋朝称秘书郎,仍置四员,掌四部图书。见《隋书·百官上、下》。唐代秘书省置秘书郎三人,“掌四部图籍……凡课写功程皆判之。”见《新唐书·百官二·秘书省》。宋朝秘书省有“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见《宋史·职官四·秘书省》。参看《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猜你喜欢

  • 资善大夫

    文散官名。明置文官。正二品,初授。官名。金代文阶官正三品下称资善大夫,元代为文散官正二品下,明代为正二品初授之阶。见《金史·百官一·文官九品》、《元史·百官七·文散官》、《明史·职官一·吏部》。

  • 贰卿

    唐以后对六部侍郎之别称。因尚书称卿,侍郎次之,故曰卿贰。又称“贰令”。侍郎别称贰卿。尚书为卿,故侍郎称贰卿。《旧五代史·职官志》天成三年敕:“累陟贰卿。”参看“侍郎”、“尚书”条。

  • 诸翼统军元帅府

    官署名。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克集庆(今南京市)后,遣将分兵略定四方。置诸翼统军元帅府,设元帅,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副使,正四品。寻罢。

  • 条例司

    制置三司条例司简称。官署名。宋置,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简称,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见《宋史·职官一·制置三司条例司》。

  • 武勇

    十六国后赵所定选举科目之一。《晋书·石勒载记》: “(石勒)令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 协台

    清朝绿营军官副将之别称。清代副将别称协台。详“副将”条。

  • 左右天威军

    禁军名。后梁置,《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记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十二月改左右羽林军为左右天威军,与左右天武军、左右英武军合称六军,以勋戚旧臣领之。

  • 议司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大理寺置,由大理卿、少卿、丞主管,掌覆议断司所断公案。

  • 会同馆大使、副使

    官名。见“会同馆”。

  • 太和宫

    宫帐名。又称阿思斡鲁朵。辽道宗所建。以诸宫帐御前承应人及兴中府户置,有正户一万,蕃汉转户二万,骑军一万五千。石烈二,名为阿厮、耶鲁; 八瓦里,即阿厮、耶鲁、得里、乣里、撒不、鹘笃、蒲速斡、曷烈; 七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