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掾
学官名。东汉时郡国学校分科置掾,《隶释》一四《蜀学师宋恩等题名碑》有礼掾二人,掌教授《礼》。
学官名。东汉时郡国学校分科置掾,《隶释》一四《蜀学师宋恩等题名碑》有礼掾二人,掌教授《礼》。
初指尚书令、仆射。《晋书·职官》: “建安十三年,罢汉台司,更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用兼端揆。”《梁书·沈约传》: “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后成为宰相的代称。尚书省长官称端右,称端揆。《晋书·职官志
官名。清末各省劝业长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革地方官制,始置。每省一人,正四品,简任。任期三年,归督抚节制并由农工商部、邮传部考查。掌全省农工商矿及各项交通事务(大员特办者除外)。设公所为衙署。
官名,三国魏置,为都督下属武官,掌监察所辖诸军,常以太守迁任。《三国志·魏书·杜恕传》:“起家为河东太守,岁余,迁淮北都督护军。”又《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
官名。简称精膳司郎中。明清礼部精膳清吏司主官。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膳部郎中设,一人,南京礼部精膳清吏司亦设一人,皆正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郎中一人。七年(1650)增设满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指官员在同品秩官缺上之迁转。凡内外官入于月选之调班者,有对品调用,即同品互易地方;对品调闲散用,即才力稍有不及以同品而事少之缺调补; 照级调别项杂职用,即正印官才力不足则以同品之佐
官名。南宋置,参掌尚书左选之事。
衮是皇帝或公的礼服,后用来代公或公位;上衮,指宰相等三公或其职位。《后汉书·牟融传赞》:“牟公简帝,身终上衮。”
官名。西汉卫尉所属有武库令一人,丞三人,掌收贮少府所属考功室所制造的禁兵器。东汉沿置,秩六百石,减丞为一人。西汉武库在未央宫东墙外,可能在王莽末年被焚毁,此后便废而不用。东汉建都洛阳,武库当亦在洛阳。
教习律令的国立学校。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319)建经学、律学、史学,以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后秦姚兴亦置,《晋书·姚兴载记上》: “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 若州
官名。晋朝置,左、右卫将军所属三部司马之一,领禁军,下设督史。官名。晋置,为三部司马之一,取古代善射者养由基为名。《晋书·职官志》:“二卫始制前驱、由基、强弩为三部司马,各置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