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名。①地方军事长官。东汉常命御史、中郎将等出督州郡军事,属临时差遣。三国吴于沿江要地置,统兵屯守,如西陵督、夏口督、武昌左部督、武昌右部督等,权势甚重,以皇帝亲信重臣出任。晋朝以督某州诸军事为该地区军政长官,位在都督或监某州诸军事之下。十六国汉、前凉、前秦、后凉及南朝沿置。②东汉大司马、大将军等府属吏,全称督盗贼。③ 统兵武官。三国吴置有无难督、前烦督、绕帐督等,统领营兵,为皇帝的侍卫武官首领,时亦外出征战,地位低于作为地方军事长官的诸督。


官名。1、皇帝特派官员。东汉皇帝特派御史视察、监督某事,或派中郎将等出督某州郡军事。属临时性差遣。

2、统帅。《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太祖征孙权还,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

3、指督军大将。《后汉书·郭陈列传》:“军征,校尉一统于督。”注:“督谓大将。”

4、地方军事长官,掌屯兵驻守。如三国吴置的两陵督、夏口督、武昌左右部督等。

5、各类统兵官的总称。如三国吴统领近卫军营兵的无难督、前烦督、绕帐督;另外还有水军督、京下督等。

6、督盗贼的简称。东汉大司马、大将军等府属吏中有督盗贼一官,简称“”。

7、加官名。北魏的刺史加“”或“都督”,则兼掌军事。

猜你喜欢

  • 医骡马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即兽医,为天朝典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监军。

  • 捕厅

    清朝对地方州县之吏目、县丞、典史等佐杂官之通称。以其有缉捕之责,故名。官名。清朝州县官署中的佐杂官,如典史,因为有缉捕责任,一般称其为捕厅。见《清史稿·职官三·县》。

  • 乾文院使

    使职名。即文思院使,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改,三年罢置。官名。唐置文思使,五代后梁时改称乾文院使。后唐时复旧。参见“文思使”。

  • 招抚司

    官署名。金末战时机构。掌招集离散,安集遗黎。宣宗兴定五年(1221)二月,置司于单州,以安集河北遗黎。罢怀州行元帅府,置怀州招抚司,受中京行枢密院节制。天兴元年(1232)十月,哀宗以户部侍郎刁璧总招

  • 砚务官

    官名。掌造砚,九品。宋代欧阳修《文忠集·试笔南唐砚》:“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

  • 大宗正府札鲁忽赤

    官名。蒙古国时,置札鲁花赤(断事官) 会决庶务。元世祖至元二年 (1265),置二员,累增至十三员,后为大宗正府正官,从一品。世祖朝末年,增至四十六员。后稍有减少,定制设四十二员,以诸王一人为长,其余

  • 铁案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属三司盐铁部,以本部都孔目官以下领之,掌有关金、银、铜、铁、朱砂、白矾、绿矾、石炭、锡等开采、鼓铸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以其事归虞部。

  • 鼓厅衙门

    见“登闻鼓厅”。

  • 相室

    官名。战国置。①执政大臣泛称。《韩非子·孤愤》: “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陈奇猷注: “松皋圆曰: ‘三晋以大夫为诸侯, 犹仍旧号, 故呼相国为相室。’奇猷

  • 挖铜伯克

    官名。清朝新疆回部官员之一。掌理挖铜之事。喀喇沙尔、库尔勒及所属布尔古各设一人,秩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