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留守

留守

官名。隋朝陪都太原置,掌守宫阙,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以李渊为之。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亲征辽东,京城以房玄龄留守,其后皇帝不在京城则置; 东都(洛阳)亦置。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北都太原以太原尹为之,总称三都留守。分掌京城陪都军政大事。五代皇帝不在京都皆置。宋朝沿置,以亲王或大臣总其事,京都东京、西京河南、南京应天、北京大名诸府各置一员,以知府兼,管掌宫钥及京城守卫、修葺、弹压之事,畿内钱谷、兵民之政皆属焉。南宋初,东京、北京、南京、西京先后复置,高宗绍兴四年(1134)行宫亦置。辽金上京、北京、东京、南京、西京诸京留守司置为长官,各一员,金为止正品,掌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管理辖区军民之政。明朝中都、兴都留守司置为长官,设一员,正二品。


官名。留守官有临时性的,如皇帝巡幸或出征时所置留守;陪都行都等所置留守,则为长期性的。皇帝出征或巡幸,以亲王或重臣镇守京城,得以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他陪都、行都有常设留守或间设留守,多以地方长官兼任。汉高祖巡幸关东时,吕后在京做留守,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汉和帝南巡时,以太尉张禹为京城留守,见《后汉书·张禹传》。魏晋以前,虽有留守之名,但尚未正式命官;此后,才有正式命官的留守。北魏高祖南征,命太尉丕、广陵王羽为京城留守,见《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唐代东都洛阳、北京太原皆有宫阙,均置留守;东都留守兼东都都畿汝州防御使,多以将相大臣担任,按时巡视宫殿,训兵守境;中央官吏,多有分司东都者,俨然有陪都规模;北京太原为唐代建国基地,例以河东节度使兼太原尹充留守。五代时,或建都开封,或建都洛阳,建都开封则以洛阳为西京,建都洛阳,则以开封为东京,皇帝不在则置留守。宋沿其制,以洛阳为西京,大名为北京,应天(归德)为南京;以西京留守最威重,有唐代之旧规模。辽、金两代五京皆置留守,兼其地方行政长官。元代常设大都(今北京市)留守,掌守卫都城,供应皇室需求,修建宫室。明代中都凤阳也置留守,但仅为防护皇陵。清代盛京(沈阳)将军也相当历代留守。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七·留守》、《历代职官简释》及各断代史职官、百官部分。

猜你喜欢

  • 给事局

    官署名。金朝置。属卫尉司。从事内廷服务。设使、副使领局事,秩正七品、正八品。有内谒者兼司宝二员,奉阁十一人,閤直二十人。官署名。金置,属卫尉司。与掖庭局分掌皇后宫中事务。有使与副使为正副主官,使,正七

  • 将作大监

    官名。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 改将作大匠置,炀帝大业三年(607) 复名大匠,五年又改大监,正四品; 十三年又改为令。唐高祖武德(618—626)初复改大匠,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名缮工大监,

  • 左祗候郎君拽刺

    官名。辽朝置,为北面官。著帐郎君院官员。属左祗候郎君班详稳司。掌宫帐禁卫、随行扈从。

  • 礼宾使

    官名。五代始置,为诸司使之一。宋初沿置,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 (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 重定

  • 骑案

    官署名。① 北宋前期宣徽院所属机构。掌赐群臣史书,诸司使至崇班、内侍供奉官、诸司工匠兵卒之名籍,以及三班使臣以下迁补、假故、鞫劾之事。由都勾押官、勾押官等吏人分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

  • 右计使

    官名。宋太宗淳化四年(993)置,掌京西诸道财计之事。五年罢。官名。见“总计使”。

  • 东统将军

    官名。北魏初期置。明元帝永兴(409—413)初,尉诺自国部大人为幽州刺史,加此职。位在平东将军上。孝文帝古和十七年(493)改定官制后未见。见《魏书·尉古真传》。

  • 朝会时所执的手板,有事则书于其上,以备遗亡。西周春秋时已有用笏之制,自天子至士皆执笏。《礼记·玉藻》说:“笏, 天子以球玉, 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集解引孙希旦说:“象,象牙也,

  • 太府寺卿

    见“太府卿”。官名。梁与北魏置太府卿,北齐改称太府寺卿,为太府寺的长官。隋唐宋沿置。见“太府寺”。

  • 在官

    居官任职。《尚书·虞书·皋陶谟》:“俊又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