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郎中令
每王国置郎中令一人,俸千石,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见《后汉书·百官志》。
官名。西汉始置,为王的侍卫近臣,常参与谋议,秩二千石。武帝时改朝廷的郎中令为光禄勋,王国仍名郎中令,但减其秩为千石,后又减为六百石。其所属有大夫、郎、谒者等,如朝廷光禄勋之制。东汉时王国郎中令秩千石,三国魏亦置,秩第七品。晋代以郎中令为王国三卿之首,南朝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均沿置之。
每王国置郎中令一人,俸千石,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见《后汉书·百官志》。
官名。西汉始置,为王的侍卫近臣,常参与谋议,秩二千石。武帝时改朝廷的郎中令为光禄勋,王国仍名郎中令,但减其秩为千石,后又减为六百石。其所属有大夫、郎、谒者等,如朝廷光禄勋之制。东汉时王国郎中令秩千石,三国魏亦置,秩第七品。晋代以郎中令为王国三卿之首,南朝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均沿置之。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见“乌里雅苏台参赞”。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置,为从七品武阶官。
官名,为屯田官吏的泛称。《三国志·吴书·蒋钦传》:“初,钦屯宣城,尝讨豫章贼。芜湖令徐盛收钦屯吏,(上)表斩之,权以钦在远不许,盛由是自嫌于钦。”
①古代国君传达命令和征调兵将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上刻文字,分左右两半,右半在朝廷,左半在外官或兵将之手。国君有事,使节持半符至,外官或兵将合符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战国时两国关系的信
指官吏于本职之外所加领的其它官衔。汉朝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大官令至郎中,无员,多至数十人; 给事中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
官名。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置哈密办事大臣及帮办大臣,掌哈密的屯政与粮储事务。实际上地方各项事务均由其管理。属官有印房章京、骁骑校、笔帖式等。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计部中大夫掌纳上士佐官,正二命。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旄人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掌祭祀、宴饮时的散乐及杂伎百戏,下设掌散乐下士以佐
功臣号。宋制,以赐外臣及中书、枢密院臣僚。参见“功臣号”。
官署名。即左武卫,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左武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