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枢密使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永泰(765—766)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宫庭奔走,宣传机密诏奏,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学士。僖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任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侵夺宰相之权,地位极重,与两军中尉合称“四贵”。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崇政院使,以士人充任,备顾问、参谋议,出纳诏奏,职权与唐略同。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旧名,以宰相兼,为枢密院长官,又置枢密院使一人,权侔宰相。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废,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宋沿置,仍为枢密院长官。太祖建隆三年(962)罢宰相兼任,专掌佐皇帝管理军政,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号称执政,与宰相同执朝政,有发兵之权,无拥兵之重。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另置知枢密院领其职。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复以宰相兼,定为从一品,二十六年又罢。三十二年再令宰相兼,迄宋亡不改。辽北、南枢密院皆设。北院枢密使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领契丹军马; 南院枢密使掌汉人兵马之政。西夏枢密院亦设。金朝从一品,掌武备机密之事。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以皇太子真金兼领。武宗、仁宗、顺帝时,皆曾令皇太子兼领。另置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实际长官。参见“枢密院”。


官名。唐代宗永泰年间始置枢密使,由宦官担任,掌承受表奏;后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尽诛宦官,改由士人担任。后唐改崇政院为枢密院,改崇政使为枢密使,掌武事。其后宋、辽、金、元皆置枢密使,为枢密院主官,掌军机国防等兵事。参看“枢密院”条。

猜你喜欢

  • 劝进

    即劝即皇帝位,凡篡位的国君,都假托在位皇帝自愿让出皇帝位,自己又假推让一番,由同党大臣再三劝说,便即皇帝位。这种劝即皇帝位的言行,就叫劝进。

  • 米盐库

    官署名。明代内府贮库之一。收存米、盐等厨膳物品,属内官监,设宦官进行管理。

  • 王国私府长

    官名。西汉置,主王国府藏。初名少府,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省,可能即以私府代之。《汉书·路温舒传》记温舒为广阳私府长。颜师古注:“藏钱之府,天子曰少府,诸侯曰私府。长者,其官之长也”。除少府、私

  • 学谕

    宋朝学校职事名。仁宗庆历 (1041—1048)中,太学各斋设。神宗熙宁四年(1071),选上舍生担任,每经二员。徽宗崇宁元年(1102),太学外学辟雍亦设。又武学、宗学、算学、州县学皆设。掌以经术教

  • 州军府右户参军

    官名。此职惟南齐设置,见《南齐书·百官志》。

  • 比部尚书

    官名。北魏置。掌尚书省比部曹。《魏书·陈建传》: “比部尚书、平原王陆睿”。参见“比部”。

  • 部注

    官制用语。宋朝授予官员差遣的一种方式。即吏部四选按照窠阙,注授官员差遣。是官员获得差遣的主要途径。宋代授予官员差遣的方式之一。由吏部四选按照窠阙拟注六品以下文武官员。是官员获得差遣的主要途径。

  • 辅威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初有辅威将军臧宫,曾攻拔涪城,斩公孙恢。见《后汉书·光武帝纪》。杂号将军名,东汉置,掌征伐。《后汉书·光武帝纪》:“辅威将军臧宫与公孙述将延岑战于沈水,大破之。”

  • 左右奉御率

    东宫武官名。见“左右奉御率府”。

  • 中郎骑

    武官名,秦汉间有此官。《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杜衍严侯王翥,以中郎骑汉王二年从起下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