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御史长史

御史长史

官名。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如中丞,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故。元寿二年(前1)更名御史中丞为御史长史。东汉复名御史中丞。至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复置御史大夫,并置长史,然别置御史中丞。


官名,西汉置。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元寿二年,改御史中丞名御史长史。东汉复称御史中丞。献帝十三年置御史大夫,也置御史长史,且别置御史中丞。《后汉书·百官三·御史中丞》:“御史台率”注引《魏志》曰:“建安置御史大夫,不领中丞,置长史一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后汉书·百官三·御史中丞》,参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条。

猜你喜欢

  • 票旨

    亦称条旨或票拟,始于明宣德 (1426—1435)中。凡政府重要文书之处理,由内阁辅臣先行拟定办法,将所拟批答之辞,墨书写于票签上,进呈皇帝,再由皇帝朱笔批书。明后期皇帝多不问政,朱批实由宦官掌握。清

  • 内大相

    官名。吐蕃官,曰曩论掣逋,亦曰论莽热,置一人,任国事。

  • 太子宫正

    官名。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增改东宫官员时置,分为左、右宫正,负辅佐太子之责。命品不详。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侍史

    ①官名。掌记录。《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②汉朝称罪人家属没入官为奴婢者。多在官府担任杂役,或被皇帝赏赐大臣。《周礼·天官·酒人》郑玄注

  • 理欠司

    见“三司都理欠司”。

  • 官名。春秋时楚、吴、邾等国置。楚国或称“大阍”。守门小吏。《左传·昭公五年》:“(楚子曰)若吾以韩起为阍, 以羊舌��为司宫, 足以辱晋, 吾亦得志矣。”《襄公二十九年》吴

  • 知五院事

    官署名,辽朝置。辽朝五院部有“知五院事”,在朝称“北大王院”。详见“北大王院”条。见《辽史·百官志》。

  • 任官的籍贯限制

    官吏任用限制之一。西汉时大守、县令的任用,本无籍贯的限制,本郡人亦可为之。其掾属则须完全用本郡人,而用他郡人则为特例。如《汉书·京房传》记“元帝以房为魏郡太守、秩八百石,居得以考功法治郡,房自请愿无属

  • 三都府尹

    唐代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府尹的合称。三都长官均称为牧,往往由亲王遥领,不视事,政务由其副职三都府尹执掌,员额各一人,秩从三品。参见“雍州牧”。

  • 判州

    官名。宋朝使相、宣徽使及宰相官至仆射、东宫三师者,即二品以上官,出领州、府,则为判州、判府。三品及三品以下官,出领州、府,则为知州、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