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常馆教习
官名。翰林院庶吉士简称庶常,进士改庶吉士未授职以前,特派大臣督其课业,称为庶常馆教习。参看“翰林院庶吉士”条。
官名。清代沿明制在翰林院设庶常馆,为新进士深造之所。每科殿试后,选文学、书法优长之新进士为庶吉士再入馆学习,名为馆选。庶常馆设满、汉教习二人,由吏部开列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题请皇帝决定任命,或于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下设小教习数人,在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中选任,分别训教庶吉士满汉文课程。所教课程无非是试帖诗、律赋、白折小楷等,不切实用。
官名。翰林院庶吉士简称庶常,进士改庶吉士未授职以前,特派大臣督其课业,称为庶常馆教习。参看“翰林院庶吉士”条。
官名。清代沿明制在翰林院设庶常馆,为新进士深造之所。每科殿试后,选文学、书法优长之新进士为庶吉士再入馆学习,名为馆选。庶常馆设满、汉教习二人,由吏部开列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题请皇帝决定任命,或于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下设小教习数人,在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中选任,分别训教庶吉士满汉文课程。所教课程无非是试帖诗、律赋、白折小楷等,不切实用。
满语官名。汉译为“司胙官”。乾隆二十四年 (1759) 改为“司俎官”。内务府掌仪司设,掌祭祀物品的供备。初设时四人,康熙中增为五人,光绪三十年 (1904) 复改为四人。秩正六品。
见“唱名”。
即“详定编敕所”。
清代后期军队名。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由曾国藩在湖南建立。采取兵自招、将亲选、先选将、后募兵的编组方式组成。其兵士称为勇,其营称为勇营,以区别于国家经制军队的绿营。满五百人的称
少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左传·昭公十七年》谓是九农正之一。蔡邕《独断》说:“秋扈氏农正,趣民收敛。”为附会之说。参见“少皞”。
官名。清末学部之职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左、右各一人,正三品。佐尚书、侍郎管理全部事宜,并分别各司事务,稽核五品以下各职员功过。
官名。唐朝西都 (长安) 所在地方行政副长官,置二人,从四品下,协助西都尹掌府州之事,年终逐项上报本地各类统计。
使职名。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以右仆射封德彝为之,简取十八岁以上中男入军,给事中魏徵执奏不可。太宗贞观元年(627) 又发诸道简点使,以征简兵壮。唐诸道临时特遣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四月曾派
乡自治组织的执行机关。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七月三日北洋政府公布《乡自治制》,但未实行。其中规定,乡的自治执行机关为自治公所,设乡长一人,由乡自治会选出,呈由县知事委任,掌办本乡的自治行政事务;并
女官名。金设此官,掌御膳食,调和凉热等,正九品。见《金史·百官三·内命妇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