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司

左司

官署名。① 初为尚书都省办事机构。隋、唐、五代皆置,隋朝有郎一员,唐朝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尚书左丞副贰,掌监督管理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政务。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监管吏部、户部、礼部、奏钞房、班簿房事务,亦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辽朝沿置。金朝掌本司奏事,总察吏、户、礼三部受事付事,兼带修注官,回避其间记述之事,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员。元朝并尚书省入中书省,遂改隶中书省,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掌吏礼房南吏、北吏、贴黄、保举、礼、时政记、封赠、牌印、好事九科,知除房资品、常选、台院选、见阙选、别里哥选五科,户杂房定俸、衣装、羊马、置计、田土、太府监、会总七科,科粮房海运、儹运、边远、赈济、事故、军匠六科,银钞房钞法、课程二科,应办房饮膳、草料二科,有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元末朱元璋中书省置,有郎中、员外郎; 明洪武十三年(1380)随中书省罢。②大理寺所统官署。明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勘磨司,分左、右,有司丞、司副各一员,二十年罢; 建文(1399—1402)初改大理左寺为左司,置都评事、副都评事、都典簿等; 永乐(1403—1424)初复名左寺。③清朝宗人府,盛京礼、兵、刑、工四部均置,分见各条。


官署名,隋朝唐朝宋朝的尚书省皆有此官。尚书省六部,每部左右四司,共二十四司,分掌六部事务。其主官为郎中、员外郎。《通典·职官四·尚书省》:“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右司统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宋史·职官一》:“左司郎中、右司郎中、左司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各一人,掌受付六曹之事,而举正文书之稽失,分治省事:左司治吏、户、礼、奏抄、班簿房,右司治兵、刑、工、案抄房,而开拆、制敕、御史。催驱、封樁、印房,则通治之,有稽滞,则以期限举催。”元朝中书省也置左右司,左司掌吏、户、礼三部文牍。其官有郎中二人,正五品;员外郎三人,正六品;都事二人,正七品。见《元史·百官志一》。

猜你喜欢

  • 御史中执法

    官名。西汉初年置之。汉初诏令即由御史大夫下相国,相国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或以为即御史中丞。官名,汉朝御史中丞的别称。《通典·职官六·中丞》:“初,汉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亦谓中

  • 五威后帅

    官名,属五威将,掌佐五威将班符命于天下。详《五威前帅》条。

  • 顺天府丞

    官名。明清顺天府之属官。明永乐十年(1412),设,一人,正四品。为府尹之佐贰,兼领学校。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官一人,亦为正四品。兼提督学政衔,乾隆五十八年(1793)停兼衔。另设学政一官。

  • 路政司郎中

    官名。清末邮传部政司主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二人,正五品,奏补,掌主本司事务。

  • 右清纪郎

    官名。明洪武二十九年 (1396) 于詹事府置。一人,从八品。与左、右司直郎及左清纪郎共掌太子东宫弹劾、纠举之事。不常设。

  • 定威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三国志·陆逊传》: “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以陆逊为之,掌领

  • 长御

    女官名,也写作女长御,掌长侍皇后及皇后宫侍御事。《汉书·戾太子传》:“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注:“如淳曰:《汉仪注》女长御比侍中,皇后见娙娥以下,长御称谢。倚华,

  • 经济部管制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经济部。执行管制经济的各种法令。以司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分理本司事务。

  • 大学研究院院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大学研究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兼任。各研究所及所属各部设主任一人。

  • 典设局

    官署名。唐置,掌管汤沐、灯烛、汛扫、铺设等事。其长官为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见《新唐书·百官四上·典设局》。官署名。唐置,属左春坊。设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掌汤沐、洒扫、铺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