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尚书台

尚书台

官署名。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章奏。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更加扩大,名义上仍隶少府,实际上直属皇帝,既是参与决策的宫廷出令机构,又是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兼具中朝、外朝双重职能。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本台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公,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预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政。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 (后又分曹)、民、客 (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 (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来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参见“尚书”、“尚书省”。


官署名,秦和两汉称尚书署,东汉称尚书台,也称中台、内台,设在宫中。名义上属少府,实际直属皇帝,掌总理奏章、宣布诏令,参与决策,实为总理国事的中枢。各级官府的奏章由其拆阅、记录,转呈、代奏,并掌选举、任免、考课、刑狱、诛赏。其所拟诏令,直接下达三公,甚至隔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掌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武帝改尚书令为此称)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后汉书·百官三·少府》:“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另有一人为仆射),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讨郎。”注:“《汉官仪》曰: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仆射,秦官,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

猜你喜欢

  • 都监

    官名① 三国魏内侍官,以宦者充任。《三国志·曹爽传》:“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通,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② 唐朝中叶以后监军宦官。时调数道兵马会战,常置都统或都都统为其最高统帅

  • 尚舍监

    见“尚舍寺”。

  • 地方警察厅

    官署名。北洋政府设置,依照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一月八日公布的《划一现行地方警察官厅组织令》的规定,设于各省省会及商埠地方,承内务总长及省、道行政长官之命,管理警察行政事务。厅内分设总务、行政、司

  • 北面军官

    辽朝北面官类名。辽宫帐、部族、京州、属国,皆各自为军,设军官以统之,总称为北面军官。主要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大元帅府、都元帅府、便宜从事府、大详稳司、东西都省、大将军府、护军司、诸路兵马都部署司及各军

  • 河库道

    官名。清朝道员之一。江苏省设一人,驻清江浦,掌理收放治河银两之事。咸丰三年(1853)裁撤,河款分别归淮扬、淮海、淮徐各道兼管,后归并淮扬海道及徐州二道兼管。官名。清朝设此官,属道总督,掌管河工款项出

  • 典天牢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见“朝上典官”。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之一,掌监狱。员额四人,官阶为职同指挥。

  • 县卫生局

    县政府的辅佐机关。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设置,以局长为主官,掌理卫生事项。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裁撤,其事权并归民政科。

  • 钤辖司

    官署名。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始置于西川,后沿边及内地亦置,为地方军事机构。领一州、一路或数路兵马,总其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设兵马钤辖,以朝官及诸司使以上官充任,其官高资深者称都钤辖。多以知

  • 下嫔

    内命妇位号。北齐置,为皇帝之妾。《北史·后妃传上》所载《河清新令》以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为下嫔,比六卿。

  • 奖恤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铨叙部。掌理关于公务员奖勋审查事项,抚恤审查事项;公务员年金退养金等审查事项,以及关于公务员公益福利事项。以司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等,分理本司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