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各郡有都尉、县有县尉。汉朝沿置。魏晋南朝亦置,员数、品秩有不同; 京师及部分重要地区或置部尉、经途尉、左右尉。隋朝为郡县属官,位丞下正上。上郡从八品,中郡正九品上,下郡正九品; 上县从九品上,中县从九品。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曰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复曰尉,京县六人,从八品下; 畿县二人,正九品下; 上县二人,从九品上; 中下县、下县各一人,从九品下。又,隋太子典书坊内厩置二人,掌内车舆之事; 武散官有八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隋唐诸牧监统领各牧或马牛之群亦置一至二人。宋朝为县尉简称。金亲王府属官亦置,掌警卫侍从,秩从四品。


1、官名。春秋时有军尉、舆尉,皆为高级军官,掌兵事。也简称尉。《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又《闵公二年》:“羊舌大夫为尉。”注:“尉,军尉。”秦汉有太尉,掌兵事;廷尉,掌刑狱。县尉,掌察奸捕盗。又有都尉、卫尉、校尉、骑尉,皆武职;还有中尉等。都简称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廷尉,秦官,掌刑辟。”“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上林有八丞十二尉。”秦汉之尉官,后世多相沿。

2、清代驻防旗营有城守尉、防守尉。民国初等军官有上尉、中尉、少尉。详见各条。

猜你喜欢

  • 乙室巳国舅小翁帐敞稳

    即 “乙室巳国舅小翁帐常衮”。

  • “秩宗”或“宗伯”之简称。主祭祀。传说舜时置。《尚书·舜典》: “咨伯,汝作秩宗。”孔颖达疏引正义: “此为官名”; “主郊庙之官,掌序鬼神尊卑,故以秩宗为名。”又称“宗伯”。春秋时鲁置。《国语·鲁语

  • 朝议郎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吏部别置散官八郎之一,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朝又置为正六品上文散官。官名。唐朝和宋朝文阶官,正六品上叫朝议郎。金以后废。见《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吏部郎中》。

  • 修玉牒官

    官名。唐朝宗正寺属官,置一员。宋朝沿置,掌以编年之体记叙帝王世系而记其历数,辨皇族亲属昭穆之序,以侍从官兼任。太宗淳化六年(995)设玉牒所,置官,真宗咸平(998—1003)初始创规制,大中祥符九年

  • 四院

    指唐代太常寺所属四院:1、天府院,藏符瑞和征伐他国所获宝物;2、御衣院,藏天子祭服;3、乐县院,藏六乐之器;4、神厨院,藏御廪及储器等。见《旧唐书·百官三·太常寺》。

  • 湘军

    清代后期军队名。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由曾国藩在湖南建立。采取兵自招、将亲选、先选将、后募兵的编组方式组成。其兵士称为勇,其营称为勇营,以区别于国家经制军队的绿营。满五百人的称

  • 中侍中

    官名。北魏孝文帝太和 (477—449)间置,由宦官充任。初为加官,是宦官中最高官职,太和十七年定为二品上。北齐置为中侍中省长官,员二人,至末期恩幸、宦官专权,员数多达数十人。管理宫中事务,执宫门钥匙

  • 当塗

    即“当途”。

  • 兼左户行参军

    官名。见“公府左户曹”。

  • 二司

    汉朝司徒、司空合称。《后汉书·袁绍传》:“故太尉杨彪,历典二司,元纲极位。”时彪代董卓为司空,又代黄琬为司徒。东汉司徒与司空的合称。《后汉书·袁绍传》:“太尉杨彪,历典二司。”注:“彪代董卓为司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