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安抚使

安抚使

官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遣柱国韦洸安抚岭外,仁寿四年(604)又以杨素为河北道安抚大使,皆为行军主帅之兼职。唐太宗贞观(627—649)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有安抚、巡察、存抚等名,后或以节度使兼任,德宗贞元(785—805)时又加置副使。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复置于西川及陕西,以两制为之。景德三年(1006)又置于河北沿边,以雄州守臣兼任。后陕西沿边诸州亦置。仁宗庆历二年(1042)湖南置一人,八年河北四路各置一人。徽宗崇宁二年(1103)河南置一人。掌总护诸将,统制军旅,察治奸宄,肃清一道,总兵民之政,听狱讼、颁禁令、定赏罚,稽钱谷、甲械出纳之籍。若事难专决,则具可否禀奏; 机速边防及士卒抵罪之事,则许便宜裁断。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置于沿河、沿淮、沿江处,兼马步军都总管,以文臣充任。四年罢,改置镇抚使。后复置,罢镇抚使。辽朝于易州置,又有九水诸夷安抚使,掌巡查边境,招抚降叛等事。金朝置为安抚司长官,从一品。元朝沿置,位在达鲁花赤下。明朝置为土官,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设安抚司长官,从五品,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掌守疆土、修职贡。清沿置,为从五品土官,许世代承袭为安抚使司长官,掌辖区政务及土兵之事,受地方督抚节制。


官名。隋朝有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的兼职,由二品以上的官员担任。唐朝前期为临时派往战后地区或灾区的官员,称安抚使;中期以后,各道都有节度使、观察使,便不再设此官。宋朝则为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的官员,称安抚使或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州、知府兼任,有“帅司”之称。由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时称安抚大使。元朝仅在边远地区设置,位在宣慰使和宣抚使之下;到明、清两朝,仅是边远地区的武职土官。见《新唐书·百官四下·节度使》、《宋史·职官七·经略安抚司》、《明史·职官五·安抚司》、《清史稿·职官四·四川宣慰使司》。

猜你喜欢

  • 右藏丞

    官名。北齐置为太府寺右藏署次官。隋朝沿置,四员。唐朝置三员,升正九品上。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金朝改右藏库副使,隶太府监。

  • 县中正

    县属吏名。县中正之职,魏晋与南朝均无考。东魏《武德于府君义桥碑阴》,有州县中正兼主簿一人。据《魏书·地形志上》记载,怀州武德郡所属有州县,“州”为地名。是北魏县属吏中有中正之设其职

  • 师氏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师氏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师氏司长官,掌以前代美善之事晓谕于帝王,使其能行善道,还负有教育太子以下王公子弟的使命。下设小师氏下大夫、小师氏上士以佐其职,领保氏下大夫

  • 军需司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掌粮馕廪饩,兼司军需人员教育。辖统计、粮服、建筑三科,附设银库。设司长一人掌司事,下设科长三人,科员三十人,司副官一人,法规总编纂员二人,编纂员

  • 中史

    官名。西周置。掌司法案件备案。见《师旂鼎铭》。官名。西周设置,《师旗鼎》说:“弘以告,中史书。”(《三代》四·三一·二)“中”指官府簿书,于省吾以为“中史谓记载簿书之史。”(《双剑誃吉金文选》)

  • 常侍谒者

    官名。东汉置,属光禄勋,由谒者仆射统领。员五人,秩六百石,职掌殿中礼仪。官名,东汉置,属光禄勋,共五人,由仆射统领。俸比六百石,掌殿上时节威仪。见《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

  • 宦牒

    官爵名禄;同官牒。宋陆游《将之荣州取道青城》:“自笑年年随宦牒,不如处处说闲行。”

  • 中宫谒者令

    官名。东汉属大长秋。秩六百石,领中宫谒者三人,主管皇后宫报中章。官名,汉置,掌中宫谒者,主通报中宫奏章。以宦者充任,属大长秋,六百石。属下有谒者三人,四百石。中宫指皇后宫,所以中宫谒者令又简称中谒者令

  • 畿伯

    官名。周礼中有此官。西魏恭帝仿《周礼》,定六官制度。在地官大司徒中,有畿伯中大夫畿伯下大夫、小畿伯中大夫、小畿伯下大夫等。北周灭西魏以后,沿用其制。见《周书·赵文表传》。

  • 殿中将兵

    官名。西晋置。统领殿中武士。见《晋书·嵇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