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庙令

太庙令

官名。三国魏太常属官,六百石、七品,下设丞、斋郎、行夜督郎等。蜀、吴亦置,掌帝王祖庙洒扫。两晋、南朝沿置,宋一员,领斋郎二十四员; 南齐一员; 梁置二庙令,二班; 陈复设太庙令,六百石、五品。北魏亦置,又有太庙博士、太庙门仆等。北齐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从八品上,掌郊庙社稷等事。隋、唐皆置一员,隋朝正八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升为正七品; 唐朝从七品下。掌宗庙开阖、洒扫、释奠之礼。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改名清庙台令,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废,以太常少卿一人知太庙事,后以陵寝、宗庙事隶宗正寺。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又置为太常寺属官,正九品,掌宗庙荐新七祀及功臣从享之礼,以入内内侍充任。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置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一员,从六品,掌太庙、衍庆、坤宁宫殿神御诸物及提控诸门关键、扫除、守卫,兼廪牺令事。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太常礼院置为太庙署长官,员二人,从六品,掌宗庙行礼,兼廪牺令事。


官名,三国魏、蜀、吴皆置,掌太庙事务。魏太庙令为太常属官,六百石,七品,掌祭祀。下设丞、斋郎等。蜀、吴掌祖庙洒扫等。两晋沿置。南朝宋一员,领斋郎二十四员。南齐一员。梁置两庙令。陈置,六百石,五品。北魏除置太庙令之外,又置太庙博士、太庙门仆等。北齐为太常寺太庙署长官,掌郊庙社稷等事。隋置一员,正八品下,后升为正七品。唐朝为从七品下,掌宗庙开闭、洒扫、释典之礼。武则天改称清庙台令,后复旧。金为太庙署长官,一员,从六品,掌太庙、衍庆、坤宁宫殿神御诸物及诸门关键、扫除、守卫,兼掌廪牺令事。元为太庙署长官,二员,从六品,掌宗庙行礼及廪牺令事。明清不置。见《通典·职官七·宗正卿·太庙令》、《晋书·职官志·太常》、《隋书·百官中、百官下》、《金史·百官志·太常寺》、《元史·百官四·太常礼仪院·太庙署》。

猜你喜欢

  • 县政府社会科

    县政府内部分科之一。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裁社会局后置,以科长为主官。掌理社会调查、社会救济、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总动员、民众团体的组训与监督、互助事业的组织及指导、劳资争议处理。

  • 果房

    内务府掌仪司所属机构。清置,掌供应祭礼,筵宴及宫内所需各种果品。设掌果、副掌果各二人,司果执事十二人。

  • 大理监

    官名。①即廷尉监,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名,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旧,哀帝元寿二年(前1)又改。献帝建安(196—220)末魏、吴建国初皆置,秩六百石、六品,称帝后复名廷尉监。②大理寺属官

  • 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

    官名。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设,以河南路宣抚使史天泽兼任,掌管唐、邓、陈、蔡、枣阳等处军队。二年,史天泽升中书省右丞相,官罢,代之以江汉大都督。

  • 噶喇依章京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前锋参领”。

  • 銮驾

    天子车驾,也用来代指天子。《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植复上疏陈审举之义:“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劳动銮驾,暴露于边境哉?”

  • 遥辇剋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诸帐官。官名末详。掌遥辇帐下统兵之事。

  • 右安乐王

    官名。匈奴置。由单于子弟充任,统领部众,地位在左、右显禄王之下。

  • 总办章京

    官名。清末总理衙门章京之一种。咸丰十一年(1861)设。满、汉各二人。掌承发、庶务之总,综理文书、收支、庶务等事; 分配各股工作,监督各股人员办事;起草章奏;随王大臣办理交涉,担任记录;稽核各种经费收

  • 白衣斋子

    官吏名。北齐置。属门下省领左右局。《隋书·百官志》中: “领左右局,领左右各二人,(原注: 掌知朱阁内诸事,宣传已下,白衣斋子已上,皆主之。)左右直长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