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
官名。新莽始建国元年 (后9) 置,位上公,与太傅、太师、国将同为四辅。刘歆曾任此职。东汉初。彭宠自立为燕王,亦置。西夏、元朝为佛教僧侣官衔。西夏国师曾主持译经。元多授吐蕃高僧。其位低于帝师,高于司空、司徒、国公等僧官。清朝为授与僧人的最高称号。专司教事,设于西藏、甘肃等地。隶驻藏大臣等管辖。又,太师、国子祭酒也别称国师。
1、官名,西汉末年,王莽所置四辅之一,位上公,与太师、太傅、国师并称四辅,刘歆首任此官。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隗嚣传》:“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东汉初,彭宠自为燕王,也置国师。《后汉书·彭宠传》:“国师韩利斩午首,诣征虏将军祭遵降。”
2、帝王封赐给高僧的官衔或称号。北齐始以法常为国师,唐宋沿置。元代也置,多授吐蕃高僧。见《僧史略·国师》、《元史·释老传》。
3、太师的别称。《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4、国子祭酒的别称。《梁书·王承传》:“中大通五年,迁长及侍中,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