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家

国家

①春秋战国时期称诸侯封域为国,卿大夫采邑为家。亦以为国之通称。《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尚书·立政》:“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西周)。”②指帝王。《后汉书·祭祀志上》:“二月,上至奉高。”刘昭注引应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 “国家(光武帝)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③ 公家。《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稔,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积累岁月。”


1、指皇帝。《后汉书·祭祀志上》:“二月,上(光武帝)至奉高。”注:“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曰:十五日,始斋。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

2、指公家。《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稔,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积累岁月。”

3、指诸侯卿大夫的封地。春秋战国时,诸侯封地称国,卿大夫的封地称家,也通称为国。《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赵岐曰: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也。”

猜你喜欢

  • 别封

    北周封爵食邑制度。即已有爵位者又立功勋,原爵位已高(多为郡公),难于再升迁,则另外授予封邑,称别封。一般回授次子,也可依立功者的意愿,封给其它亲属等。

  • 财政部

    官署名。中华民国置,管理全国财政事务。初设赋税司、会计司、泉币司、公债司、库藏司;后改设关务署、税务署、总务司、盐政司、赋税司、公债司、国库司、钱币司和会计处。其长官初叫总长、次长,后改名为部长(一人

  • 中署

    ①官署名。东汉灵帝(168—189)置,积蓄私藏,收天下之珍,以宦官掌之。三国魏沿置,以中署监为长官。南朝宋后废帝(473—477)初,省御府而置,隶少府所统右尚方令,掌作御刀、绶剑及诸玩好器物。南朝

  • 太子四辅

    官名合称。北魏置,以高官兼任,掌辅翊太子。参见《魏书·穆平国传》。

  • 少蓬

    秘书少监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秘书监为大蓬,少监为少蓬”。唐代秘书少监的别称。唐人常以他名标榜官称,称秘书监为大蓬,少监为少蓬。见宋洪迈《容斋随笔·官

  • 都知

    官名。①宋朝军职。充当皇帝近卫的班直诸班,设都知、副都知和押班作统兵官。有散直左班都知、内殿直左第一班副都知等名目。②宋朝内侍官。为宦官最高职事。入内内侍者设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内侍省设左班

  • 内十三道

    见“十三衙门”。

  • 抚西将军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置,与抚东、抚南、抚北将军合称四抚将军。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三班,地位相当于征西将军。

  • 拱卫司

    官署名。明初置,为正七品衙门。隶都督府,管领校尉。后改拱卫指挥使司,升正三品。再改都尉司。洪武三年 (1370) 改为亲军都卫府。官署名。金代设此官署,掌仪卫之事,其长官称使,从四品;副使,从五品。旧

  • 右大夫

    官名。春秋时秦国置。军队将官。《左传·成公二年》: “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襄公十一年》: “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