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前行

前行

指吏部、兵部。唐、宋尚书省六部分前行、中行、后行三部,以吏部、兵部为前行。


(1)唐代的六部分为三行,吏部与兵部为前行,户部与刑部为中行,礼部与工部为后行。各部官员的升转是按这个顺序,由后行、中行到前行依次而进的,所以担任某部的官职并不等于熟识该部的业务,而只是表示资格、身份。宋承唐制,一般常调即以三行为序,后行转中行,中行转前行。这就是宋代元丰改制前六部的官只作为官阶,而差遣才是其实职的由来。(2)表示吏员地位的名称。①宋代内侍分前行与后行,其地位低于行首。②同一吏职有以前后行相区别者,如宋代三司开拆官、孔目官,县役手分,均分前行、后行;金代漕运司所属孔目官亦分前后行各一人。③宋代一些官署中的吏员有前后行之分,如《宋史·职官九》“流外出官法”载,开封府“诸司行首、前行出借职。”有前行,当亦有后行,惟此处因其不出官,故未提及。

猜你喜欢

  • 崇文院孔目官

    官名。掌收贮图书•勾稽簿籍等事。

  • 喻寒波充

    官名。吐蕃官,小整事,与整事大相、副整事等共任国事。

  • 左牝署

    官署名。北齐置,属太仆寺,掌驼马。设令、丞。领左牝局。

  • 太乐丞

    官名。又作大乐丞。秦朝奉常属官,太乐令副贰。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 隶太常,东汉改大予乐丞。三国魏置为九品。南朝皆置,梁为三品勋位,隶太常卿。北齐、隋唐为太常寺太乐署次官,隋朝置二员,正九品下;

  • 提理政务

    官名。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率军回京。《李秀成自述》称:“后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主持国政者本为军师之职,石达开一度主持国政,为时甚短,并未授予军师的职衔,旋因

  • 司刑少卿

    官名。即大理少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大理少卿。

  • 军假司马

    官名。东汉置,佐军司马管理军务。《后汉书·百官一》: “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参见“军司马”。官名,汉置,也简称假司马。军司马加假字,有代理、试用的意思,为军司马

  • 司蕃承务郎

    官名。见“主客承务郎”。

  • 甲坊署令丞

    官名。唐初有甲铠署,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改为甲坊署。设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出纳甲胄 、綅绳、筋角、杂作及工匠。所属有监作二人,府二人,史五人,典事二人。宋不置,金亦于军器监置甲坊

  • 一等艺师

    官名。清末农工商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无定额,正六品。于部属农事试验场任职。以专科学校毕业试用合格者奏补,秩同主事。官名,清朝光绪32年(公元1906年)设此官,属农工商部,无固定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