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别将

别将

官名。秦、汉泛指率领部分兵力与主力分道而进的次要将领。北魏中叶以后,出兵之制,军之统帅为都督,与主力分道而行为之辅翼的将领,初称别道都将,后遂沿用此称,逐渐成为一级统兵武官名称,或冠以拟戍地名,如三关别将。开始权任较重,约相当于刺史,位在统军之上,统率兵力无定数,自二千至万人不等。后期战乱,地位渐低,诏能募三千人者用为别将。北周隶诸州总管,六命。北齐置为禁军诸府及太子左、右卫率属官,皆为近卫武官,与都将、统军、军主、幢主并列五职,如“左右备身五职”、“太子内直备身五职”等。品级自七品至从八品不等。隋初仍置,正八品,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改车骑将军为诸折冲府次官,协领本府府兵,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名果毅都尉,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又于折冲府增置别将,从六品下,居果毅都尉之次,其后分左、右,久之,复置一员,降其品。上府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又,唐初秦王、齐王府曾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事、帐内府,各有别将。其左一、右一护军府,各置十员,左二、右二、左三、右三护军府,各减六员,与长史、录事参军等分领亲勋卫及外军。其左右亲事府,置左、右别将各一员,正五品下,与长史、录事参军等掌率亲事以上侍卫陪从。


1、将名,秦汉皆置,单独领兵于他处与主帅配合作战的将军,称别将。《史记·陈涉世家》:“章邯别将击破之。”《汉书·高帝纪》:“项羽拔襄城,还,项梁尽召别将。”《后汉书·隗嚣传》:“嚣又令别将下陇。”后世也有沿置。

2、官名,唐置,为军府副长官;贞观十年,改别将为果毅都尉,为折冲府的副长官。此后又另置别将,位在校尉之上。见《新唐书·百官四上》。

猜你喜欢

  • 司钟磬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钟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磐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分别掌教乐器中的钟磐之属。北周综此二职于春官府乐部中大夫之下置司钟磐中士,正二命;司钟磬下士,正一命。掌教奏钟磬之乐。

  • 军医副

    海军相当官。北洋政府置于各舰,由一、二等官充任,掌医疗事务。

  • 庙令

    官名。汉朝置高庙令,员一人,六百石; 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掌守帝王庙,案行扫除。唐朝前代帝王庙皆置,掌开阖、洒扫、释奠之事。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及武成王庙各置一人,从六品下; 五岳四渎

  • 开封府推官

    官名。北宋开封府属官,员四人,掌刑狱讼诉。

  • 都统使

    使职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置,以户部尚书李峘除都统淮南、江东、江西节度、宣慰、观察、处置等使,都统之号自此始,总诸道军事。德宗建中元年(780),以汴州节度使李勉充河南汴州、宋、滑、毫、河阳等道

  • 军功入仕

    因战功而入仕的制度。秦在战国时规定因作战有功可授予官爵。《韩非子·定法篇》记其制度说:“商君之法曰,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 太仓尚书

    官名。北魏前期置,为尚书省诸曹长官之一,管理国家粮仓及征课事务。官名。太仓为中央的粮食仓库,后魏设太仓尚书,职务同太仓令。参看“太仓令”条。

  • 签(籖)帅

    典签的别称。掌处理文书。南朝时,皇帝在各王国设此官,以皇帝的近侍充任,名为典领文书,实则监视诸王行动,其权甚大,故称签帅。《梁书·江革传》:“时少王行事多倾意于签帅,革以正直自居,不与签帅等同坐。”对

  • 总统府印铸局

    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的内部机构。以局长一人为主官,掌铸印及颁发印信、收缴旧印。

  • 乌什办事大臣

    官名。清初置乌什副都统,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改设乌什办事大臣,掌乌什回城事务,兼管赛喇木拜城。属官有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其衙署内部设有印房章京、管理粮饷官及笔帖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