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制

内制

① 亦称内命,皇帝直接发自禁中的诏令。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置翰林学士及学士院,专掌草拟重要诏书之事,不经中书门下两省,亦不加盖皇帝玺印。宪宗元和 (806—820) 初,方置“书诏印”,由翰林学士院掌之。凡敕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拜免三公将相,皆曰制,百官听于宣政殿。唐初由中书草制的制度渐被取代。宋朝沿用于宰相、枢密使、使相、节度使特恩加官、群臣奖谕敕书,外蕃加恩,赦书、德音,青祠祭祝斋文,巡幸大礼敕书、敕榜,立皇子制,命妃诰辞,军旅征伐诏令等。② 内制官别称。唐、宋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者称之。


唐宋两朝,以翰林学士掌管的皇帝发出的特殊文告为内制。内制是与外制相对说的。以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掌管的诏敕称外制。

猜你喜欢

  • 稽智

    官名。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于中、左、右、前、后五军断事司分置,每司设一人,正七品,分理军中刑狱。建文(1399—1402)中革。参见“五军断事司”。

  • 鸿胪寺丞

    见“鸿胪丞”。官名。为鸿胪寺卿的佐官(助手),详见“鸿胪寺”条。

  • 左右监

    官名合称,即左监和右监的简称。秦置,汉因之,掌平决诏狱。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廷尉》、《后汉书·百官二·廷尉》。

  • 秘书厅

    官署名。清末始设于弼德院与资政院,北洋政府于总统府、国务院、国会两院和一般重要机关均有设置,办理总务或机要事务。

  • 和剂局

    官署名。宋朝置,掌修合良药,出卖以济民疾。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隶太府寺。

  • 荡寇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 领兵。《三国志·朱桓传》:“(桓自余姚长) 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吴书·朱桓传》:“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

  • 崇文院校勘

    官名。见“校勘”。

  • 司烜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仿《周礼》司烜氏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司要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司烜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参见“司烜氏”。

  • 护军监军

    官名,三国蜀置,掌护军中诸将帅,察举作奸不法者。《三国志·蜀书·杨戏传》:“以疾征还成都,拜护军监军,出领梓潼太守,入为射声校尉。”

  • 河南行省

    “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的简称。